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中遇到了孟获,孟获的藤甲兵刀枪不入,令敌人束手无策。最终,诸葛亮采用了火攻这一老办法,成功击溃了藤甲兵。那么,藤甲兵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利用这种装备,给自己的队伍配备藤甲呢?
有些人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藤甲兵是虚构的,认为历史上根本没有这样的兵种。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北京电视台的节目《魅力科学》曾实地考察过贵州省安顺市的藤甲兵部落,并用大石头砸藤甲,用刀砍,藤甲毫发无损。由此可见,历史上关于藤甲兵刀枪不入的记载是有事实依据的。
但藤甲兵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制作藤甲的原材料是一种特有的野生藤蔓,这种藤蔓只在西南的蛮荒之地生长。即便有了材料,制作过程也是非常复杂和耗时的。据说,一套藤甲的制作需要2年时间。首先,藤甲要泡在桐油中浸泡一周,这样可以增加其韧性;然后,需要放在太阳下暴晒2个月,接着重复泡和晒的过程,通常要经过3到5轮才能正式完成。这一过程虽然漫长,但成品的藤甲非常轻便,远比传统的盔甲灵活,而且刀箭都无法对其造成伤害。
然而,制作藤甲的材料稀缺,工艺繁琐,这使得它在大规模推广上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最关键的弱点是,藤甲的制作过程涉及多次浸泡桐油,这使得它特别容易燃烧。一旦遇到火源,藤甲会迅速燃烧,整个部队会在瞬间化为灰烬,除非下大雨,否则根本无法避免火灾的灾难。诸葛亮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不敢轻易尝试藤甲的推广。
更令人好奇的是,诸葛亮不仅没有将藤甲装备给蜀军,反而在击败孟获后选择将所有藤甲焚毁,几乎让这一“天下第一甲”失传。为什么诸葛亮这么做呢?其实,这一举动背后有深刻的军事考虑。诸葛亮“七擒孟获”声威赫赫,三国各国都非常关注他的军事战略。如果诸葛亮将藤甲继续装备到蜀军中,这将暴露藤甲兵的最大弱点——怕火。这个弱点一旦被敌人知道,就可能成为敌军攻击蜀军的致命漏洞。为了避免这一点,诸葛亮果断销毁藤甲,避免敌人利用这一点进行针对性打击。
因此,尽管藤甲兵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由于其制作复杂、易受火攻,且一旦敌人知晓其弱点,就会被轻易克制,诸葛亮最终决定放弃这项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