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失街亭”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情节。马谡主动请缨去守街亭,诸葛亮再三叮嘱,却最终丢失了街亭,导致诸葛亮下令处死他。乍看之下,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毕竟,古代战争中谁没有经历过失败,马谡才败了一次,而且还有改正的机会,为什么诸葛亮非得当众杀了他呢?
其实,诸葛亮决定要当众处决马谡,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街亭之战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关键时刻。在古代战场上,士气至关重要。古人常说“打仗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出征的胜负直接关系到整个战局,更影响到后续士气的高低。作为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深知这一点。蜀国实力不如魏国,诸葛亮本来就依靠弱攻强,在第一次北伐中必须要取得胜利,这样才能激励士兵的斗志。如果马谡在这个关键时刻犯下如此大错,影响的不仅是局部战斗的结果,甚至可能影响整个战争的进展。对于蜀军来说,这是不能容忍的失误。既然军心已经动摇,必须严惩马谡,以重树军威。
其次,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诸葛亮为这次北伐精心策划,他让赵云和邓芝分别在箕谷设置疑兵,以引诱魏国大将曹真进入郿县,而自己则带领大军攻占祁山。街亭虽然地处偏远,却是通往祁山的战略要地,掌控了街亭,便能确保整个北伐行动的顺利推进。诸葛亮曾明确表示:“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若街亭失守,我大军将无法继续作战。”因此,他把这项重要任务交给了马谡,然而马谡不但没有守住街亭,还犯下了如此严重的错误,打破了诸葛亮的信任。作为领导者,诸葛亮岂能容忍这种背叛?他自然愤怒至极,最终决定处死马谡。
再者,不杀马谡的后果远比杀了他更严重。马谡曾在出征前立下军令状,若自己守不住街亭,甘愿接受处死。作为一个以法度严明著称的指挥官,诸葛亮若不遵守这一承诺,将会让整个军队的规矩彻底崩溃。蒋琬曾劝阻过诸葛亮,表示马谡虽然失误,但仍是一个有才之人,不应该杀之。但诸葛亮回应说:“若废法,何以讨贼?”这番话表明,如果破坏了军中的纪律,日后便很难指挥军队,甚至可能陷入混乱。一个不遵守法度的军队,岂能指望他们服从指挥?因此,马谡的死是为了维护军中的纪律和法度,保持军队的威信。
最后,诸葛亮心中还有刘备的嘱托。刘备临终时将蜀国大业托付给诸葛亮,并特意提到过马谡,问诸葛亮是否可以重用。诸葛亮曾说马谡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可以担任重任。然而,刘备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马谡过于自信,不能大用。没想到,刘备的判断最终应验了。作为“睿才”诸葛亮,尽管他一向以识人精准著称,马谡却因其出色的表现让诸葛亮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这让诸葛亮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失误感到懊恼和失望。试想,任何一个处于领导地位的人,面对这样的背叛和失望,都会感到无比痛心。
综上所述,马谡的死是诸葛亮基于战略、纪律以及个人情感多重考量做出的决定,虽然这让诸葛亮痛苦不已,但他依然决定以此为教训,维护军队的凝聚力和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