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那天,杨振宁在清华园迎来103岁生日。
窗户上贴着“103”的数字,他当众写下祝寿题字,神情清朗,气色不错。
谁也没想到,十八天后,这位世纪科学巨擘离开了人世。
大众都觉得太突然了,毕竟才刚刚庆生。
可对于陪伴他二十一年的妻子翁帆来说,也许早就有所预感。
1
3年前,在杨振宁百岁生日之后不久,他在家中不慎摔倒,脊椎骨裂,被紧急送医。
那一年,他身体尚算硬朗,却没能完全抵抗住摔跤带来的连锁反应。
高龄老人最怕的,往往不是疾病,而是一次不经意的跌倒。
杨振宁在医院住了一个半月,出院后便进入长期静养阶段。
自此之后,他的公开露面逐渐减少,连熟悉的朋友也很难再见到他。
翁帆变得更为谨慎,小心翼翼地护着一个百岁老人的每一天。
她几乎暂停了外界所有事务,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照顾杨振宁身上。
只要有人来探访,一旦谈话超过一个小时,她都会温柔却坚定地送客。
她知道,丈夫的精力已经不能像从前那样“应付热闹”。
谁都清楚,杨振宁早就不是那个能站在讲台前连续讲课四小时的学术大师了。
只是,外人并不知道,他曾在晚年经历过几次“鬼门关”。
有两次情况尤其危急,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
是翁帆毫不犹豫地签了字,决定手术。
也是她,在病床前守了一夜又一夜。
外人眼中她是“傍上名利”的女孩,可在急救室门口站着的那双脚,始终没有挪开过。
她知道丈夫的每一个状态,也明白从某一天开始,他的人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杨振宁说过,翁帆是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的礼物”。
这不是为了说给别人听,更像是他对自己的一句真心话。
他一生经历过两段感情。
前一段,是和杜致礼共同生活53年的相濡以沫。
后一段,则是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在82岁的年纪牵起了一位28岁女子的手。
那个时候,距离杜致礼去世不过一年。
翁帆寄去一封慰问信,两人重新联系上。
从信件到电话,从电话到见面,很快,这段感情开始酝酿发酵。
杨振宁用一通电话向她求婚。
他说:“我想娶你。”她顿了一下,说了声:“好。”
2
2004年,他们登记结婚。
他82岁,她28岁,相差54岁。
全网哗然,争议铺天盖地。
有人说她图名图利,有人说他老不正经。
最难听的话都被用上了,没人相信这是真正的爱情。
可他们没为自己辩解太多,只是牵着手走了二十一年。
在清华园里,他们一起种花、读书、看电影、讨论学术。
她当他助手,帮他翻译论文;他支持她深造,鼓励她读博、写书、出论文。
翁帆考上翻译硕士,又攻读建筑学博士。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主题曲英文歌词,就是翁帆翻译的。
她没有利用他的名气去捞金,也没有因为婚姻牺牲学业。
婚姻是他们彼此的选择,生活是他们共同打造的舞台。
这段感情里的支撑,并非舆论能衡量。
杨振宁一早就为这段关系想得很明白。
在一次采访中,他坦言:“如果我先走了,我希望她还能找个人陪伴。”
甚至曾留下纸条让她以后可以再嫁。
那张纸被翁帆当场撕掉,后来又粘好放在钱包里。
她说,正因为他替她想好了退路,她才更愿意和他一起走下去。
这一切,看似平淡,却是情深。
可人总喜欢挑事。
这条消息其实是七年前的旧谣言,早就被助理辟过谣。
他哪有什么十八亿财产?
他们所住的清华宅子,产权本就属于学校,他们只是有居住权。
杨振宁早已把个人积蓄捐给了教育事业。
他不需要通过“身后遗产”来证明什么。
可网上的节奏根本不是事实说了算。
“她陪了他二十年,最后什么都没拿到”这类内容,铺天盖地。
流量来的太快,真假无人在意。
直到平台下架视频并封号,才算给这场造谣风波画上句号。
3
翁帆始终没发一言。
她只是安安静静待在清华的老屋子里,继续读丈夫生前写的信。
这个世界,她早就习惯了它的冷暖。
但没人能否认,她为杨振宁的晚年做了最贴心的陪伴。
他活到了103岁,带着尊严和体面走完人生。
这段婚姻,也用二十一年时间打了所有人口中的“爷孙恋”的脸。
他们彼此理解、彼此照顾,精神上是并肩的同路人。
杨振宁这辈子最大的幸运之一,就是遇到了翁帆。
35岁杨振宁就站上了物理学的巅峰,他与李政道联手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彻底改写了物理学体系,并成为华人中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作为清华高等研究院的重要奠基人,他捐出多年积蓄,助力祖国学术发展。
也曾推动“科大少年班”的建立,鼓励年轻人出国深造。
这一生杨振宁从未停止过与祖国之间的联系与支持。
哪怕身在美国,他也曾发文声援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
2015年,他年逾九旬,毅然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籍。
他说,父亲的血、中华的魂,是他这一生的根。
定居清华后他把住所取名“归根居”,这三个字正是他晚年生活的写照。
做了几十年的游子,最终落叶归根。
杨振宁的骨子里,是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
他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场穿越世纪的圆。
而翁帆,就是这个圆里最后那一笔温柔的收尾。
在杨振宁眼里,翁帆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灵魂的陪伴。
他们的婚姻没有哗众取宠的剧情,只有在书桌前相对而坐的日常。
她拿笔,他讲述,她查资料,他给批注。
学术之外,是两人共同度过的春秋冬夏。
杨振宁曾说:“现在不被理解没关系,几十年后人们会明白,这是非常纯粹的一段罗曼史。”
而他最喜欢的那首诗,也早已道尽深情。
结语“从一粒细沙中窥见世界,在一朵野花中发现天堂。掌中握无限,刹那即永恒。”
科学是杨振宁的信仰,爱情则是他的终点。
大师已去,留下的是满屋竹影、旧信字句。
而那个陪他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的女人,还在原地守着时间留下的余温。
这段感情,外人不必理解,但值得尊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