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双手染血的李世民,来了一场斩草除根。
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嗣,那些曾在李渊面前嬉闹的孙辈,终究是一个没有留下,秦王一脉成了李渊唯一的嫡子嫡孙。
两个月后,这场的禅位大戏落幕,李渊从九五之尊沦为太上皇,蜗居进了曾经赏赐给李世民的弘义宫。
看着逼自己退位的儿子、李渊决定报复。
于是,这座没有女墙、门楼的宫殿,就成了李渊辛苦耕耘的新战场。
太上皇在另类报复
住进红义宫以后,李渊这位被逼退位的太上皇,开始用一种诡异方式泄愤,那就是生孩子。
或许是想着“你夺我权,我就给你添堵”,李渊在弘义宫把选秀当日常。
少女一批接一批进宫,李渊在其中不厌其烦的日夜操劳。
很快,婴儿的哭声就盖过了宫殿的冷清。
野史统计,李渊当太上皇的9年里,足足生了近30个子女,几乎是前60年的总和。
这个数字可能有点夸张了,但李渊这几年真的没闲着是肯定的,何况闲居的他可能也没啥别的娱乐活动了。
最让李世民哭笑不得的是,有次他去看望父亲,刚听见襁褓中弟弟李元婴的哭声,就被李渊补了一刀:
“这孩子声音多洪亮,比你那些只会说不会做的兄长强多了。”
李渊这句抱怨,明摆着指责他当年斩草除根的狠辣,李世民当场没了请安的心情,转身而退。
李世民觉得,这些孩子未来必然是个麻烦,可这些人对自己的地位毕竟没威胁,李世民也就没有下杀手。
果不其然,这帮玩意长大以后被封到各处称王后,基本成了当地一大祸害。
尤其是滕王李元婴,简直是麻烦制造机本机。
9岁封王后,他到山东就横征暴敛,修了个滕王阁,贬去苏州后仍不老实,又在南昌复刻一座。
最后迁到隆州(今四川阆中),竟照着宫苑格局再了建一座。
这些滕王阁给大唐的文学创作增添了素材,王勃写过,杜甫也写过,可诗里的金碧辉煌,背后投射的全是百姓的血汗。
除了这位爷,其他宗室子弟当然是也没闲着,各自发挥特长,都出色的完成了为祸一方的工作,有的强占民田,有的贪赃枉法,有的滥杀无辜,个个都是人才。
可当御史们上奏“宗室该管管了”的时候,可李世民一想到父亲的眼神,就把这事拖了下来,最后就把烫手山芋传给了儿子李治。
武则天破局操作
李治登基时,不得不接下爷爷留下的大礼包:
一群年纪比自己还小的皇叔皇姑,仗着皇家血脉坐享荣华,每年花在他们身上的俸禄,都能掏空国库。
更糟的是,官场被宗室子弟挤占,寒门学子哪怕考中科举,也难有出头之日。
一时之间,李治愁得睡不着觉,开始私下跟枕边人武则天吐槽“这群亲戚比朝中奸臣还难对付”。
不过,武则天听了这个难题,只淡淡说了一句话,就解开了这个死结:
“非有功于国者,亲王之爵止于本身,其子孙降等袭封。”
这话听着简单,实则是给唐代宗室制度动了手术,这里面有两个意思。
一是降等:以前宗室子弟啥也不用干,爵位俸禄能代代传,就像李元婴的滕王爵位,按旧制能传无数代。
可按武则天的规矩,爵位要逐代降级,亲王的儿子只能当郡王,郡王的儿子当国公,再往下传几代,就跟普通宗室没区别了。
第二个意思其实更重要,就是鼓励宗室子弟为国效力,干得好的,有功的,还能封赏,这样既让他们从负担变成助力,也让他们有事干,别天天窝在家里造小人。
这个制度刚开始推行时,宗室子弟炸了锅,有人跑到宫里哭祖宗恩典不能断。
可武则天根本不吃这一套,一边提拔寒门官员制衡宗室,一边让“北门学士”制定细则,把“以功封爵”的规矩落到实处。
没过几年,效果就出来了:寒门学子像狄仁杰那样靠科举当宰相的越来越多,宗室里也冒出了李泌这样的人才。
这个人是李渊的曾孙,后来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成了唐肃宗、代宗时期的重臣。
就这样,以前那些只会挥霍的宗室子弟,为了保住爵位,开始主动找活干,有的去边疆参军,有的参与朝政,大唐宗室从寄生群体变成了助力团队,这大概是李渊生娃时万万没想到的。
宗室之祸逻辑何在
从李唐王朝治理宗室的问题,我们不禁想到了明朝,为啥只有明朝宗室问题搞的那么大?
有人说这是待遇太高,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概是穷怕了,生怕子孙受苦,给宗室制定了神仙待遇,一个郡王的禄米都是当朝一品的上百倍。
但其实,历代宗室待遇都不低,这不是根本问题。
还有人说是不降等,这个理解同样是错的,因为明朝宗室也是降等袭爵的。
明代宗室之祸有两个原因,一是滥封,是个人就封,比起清代,这个问题更明显。
清代是要“考封”的,考满语、骑射,不合格没爵位,明代却啥条件没有,这就造成了生育竞赛,重数量不重质量。
这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的问题,我们则可以从和前面唐代宗室的对比中看出来,那就是“有没有活干”。
唐代宗室可以建功立业,明代却不允许宗室干任何事情,不能经商,不能科举,不能参与朝政,更没机会立功,甚至出出去郊游都违禁。
于是整天待在家里,又没有手机电脑,除了造人,真的就没别的可干了。
这个锅也不该老朱背,老朱的《皇明祖训》是允许藩王参与朝政建功立业的,否则朱棣靖难就没理由了。
可正是朱棣怕后人效仿自己,就开启了明代藩王的“全面养朱”计划,禁止藩王参与国事,这才有了后来拖垮王朝财政的巨大问题。
说到底,唐代和明朝宗室的命运差异,核心就在于“有没有活干”,躺平摆烂,没有任何机会,人自然就颓废了,整个王朝的风气也将受到影响。
而“给不给活干”的背后,则是对宗室价值的不同定位:
唐代把宗室当成可塑之才,相信他们能通过实干为王朝做贡献。
明朝则把宗室当成需要提防的隐患,觉得需要圈养起来才不会出乱子。
结果也显而易见,有活干的唐代宗室,活出了价值与尊严,没活干的明朝宗室,最终活成了王朝的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