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学者张星烺曾考证指出,秦穆公时期,秦国已经声势浩大,影响范围遍及西域、西南,甚至远及印度。因此,公元前四世纪时,印度梵文中首次出现了“Cīna”这一词,显然不令人意外。之后,这个词经历了多次演变,形成了Cin、Cina、Chin、China、Thin、sin、Sina等不同拼写形式,而这些变体最终都源于“Cīna”。
既然“China”这一名称源自“秦”的音译,那么“秦”一词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史记》中记载:“非子”因在周孝王时期养马有功,被封为“附庸”,并被安排在西部的一个地方,名为“秦”,以便继承嬴氏的祭祀。这一记载让人感觉“秦”只是西部某个小地方的名称,而非子正好居住在这里,因此被周孝王封在该地。
然而,“秦”的起源并不像《史记》所说的那样简单。近年来,陕西地区的考古发现揭示了“秦”一词的更深层背景,尤其是“秦人”甲骨文的出土,揭开了“秦”的最初来源。以下三项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秦”来源的有力证据:
1. 陕西“秦人”甲骨文
去年,陕西宝鸡周原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考古学家发现了先周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群,包括西周的宫城和多个城墙遗址。同时,200多件占卜用甲骨被出土,其中一块甲骨文上清晰刻有“秦人”二字。
这一发现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助于确定“秦人”甲骨文的年代。如果这些甲骨文是西周末期的产物,那么它们与周孝王封非子时间相符,不算太惊讶。然而,若这些甲骨文的年代早于周孝王的封爵时间,则其意义就远非如此简单。这些甲骨文出土于宫城南墙外的壕沟下层,这一层的年代明确是商周之际或西周早期,也就是说,“秦人”在周孝王封非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2. 陕西“秦饮”青铜器
1924年,在陕西宝鸡凤翔县的灵山发现了“冉方鼎”青铜器。此器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铭文记载了周公东征的事宜。铭文中提到周公凯旋后,在周原周庙举行祭祀仪式时饮用了“秦饮”作为庆祝。这“秦饮”正是指秦地所产的酒,证明周公东征曾到过“秦地”。
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学家认为,周公东征过程中的“秦饮”是缴获的“战利品”,这进一步证明“秦地”是在东部。然而,这一发现与前述的“秦人”甲骨文结合起来后,提出了新的问题:所谓的“秦地”,究竟是在西部,还是在东方?
3. 清华简《系年》记载秦人起源
关于秦人的起源,过去学者普遍认为秦人来自西部的戎狄,但一些学者如钱穆和傅斯年则提出“秦人起源于东方”的观点。清华简《系年》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证据。《系年》记载:“飞廉东逃于商盍氏。成王伐,西迁商盍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这段文字表明,秦人的祖先并非源自西部,而是来自东方的商盍之民。这些商盍之民在周公东征后被西迁到西部,成为“秦先人”。由此可以看出,秦人最初可能是从山东一带迁徙到西部的。
总结
通过对这些考古发现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秦”这一名称的来源并非来自西部的甘肃或天水地区,而是在山东莱芜、沂源、沂水一带的商末时期。周朝初年,秦人因战败而西迁,并在新环境中重新命名了自己的家园为“秦”。最终,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秦国开始崭露头角。随着秦国逐渐强盛,“秦”这一名称也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最终演变成“China”这一全球通用的名称。
通过这些考古学的新发现,我们得以揭开“秦”这一词背后的历史谜团,了解了它的起源与传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