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关羽在投降曹操之前,提出了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如果能够找到兄长刘备的下落,他必定会投靠。因此,不论曹操如何款待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甚至给他金银和封侯赏爵,关羽始终不为所动。
最终,关羽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时,便告别了曹操,准备去寻找兄长。这也引出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不过,许多读者可能会有疑问,既然曹操已经同意让关羽离开,为何途中还是有曹军将领阻拦他?为什么曹操不派人护送关羽呢?这背后其实隐藏了一个大阴谋,展现了曹操的“奸雄”本色。
从根本上讲,曹操是不愿意让关羽离开的。关羽在战场上威名赫赫,刚刚斩杀了颜良、文丑,成为了三国第一猛将。若让关羽投奔刘备,而刘备又在袁绍的帐下,曹操和袁绍正处于激烈的对抗中,关羽投奔刘备无疑是给袁绍送“装备”。虽然曹操表面上称赞关羽的忠义,实际上却对关羽投靠刘备心生忌惮。因此,曹操表面上同意放行,却没有为关羽开具通关文牒,也没有派人护送。
曹操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在给沿途的关隘将领们下达信号:关羽不可以轻易通过。于是,这些关隘的将领们便纷纷出手阻拦关羽。然而,曹操却没想到,关羽凭借着自己的武力,成功“过五关斩六将”,并且决心坚定,谁也拉不回他。直到关羽突破了五关、斩杀了六将,曹操才急忙派人送上通关文牒,向关羽表示一番好意,卖个人情,并依依惜别。这一幕也为后来的华容道放曹埋下了伏笔——关羽定会还这个人情。
当然,曹操这么做其实也有些无奈。既无法留住关羽,也拦不住他,只得在关羽突破重重关隘后,派人送来通关文牒。这其实是曹操做出的两种设想之一:其一是希望关羽被阻拦后返回,那时他就可以继续利用关羽;其二是希望关羽在途中遭遇不测,死于他人之手,那么他就可以以此向外界表明,关羽并非死于自己之手,而是误杀。这种结果虽然不理想,但至少能保持曹操对外界的形象,表现出他惜才和保全自己名声的手段。
这整件事,也真正体现了曹操“奸雄”的一面。他巧妙地利用了这种模糊的处理方式,在关羽离去时既能防止他成为敌人,又能为自己保留一些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