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曹操召见了管粮官王垕,说:“我有件事想向你借,借了它,我能安抚军心,你一定要帮忙啊!”王垕赶紧回应:“丞相,您有事尽管说,想借什么?”曹操忽然沉下了脸:“我想借的,是你的项上人头。”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其中有一些小人物,往往被忽略。王垕,就是其中一个。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王垕在第17回首次出现,担任曹操军中的一个管粮官,虽然地位不高,却在关键时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行军打仗,粮草是第一位的。然而,王垕的价值不仅限于此,他为曹操所作出的牺牲,才是最大的贡献。
公元197年,袁术自立为帝,曹操便出兵讨伐。然而,两军对峙了很长时间,曹军人多粮少,途中又遭遇了干旱,导致粮草极度匮乏。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时,王垕为管军粮,内心的焦虑可想而知。但他又不敢擅自做主,只得将情况如实向曹操汇报。
曹操听后沉默了一会儿,说:“可以用小的量器将粮分开,暂时解决一下眼前的困难。”王垕心里有些担忧,便问:“将士们会因此产生怨言,该如何是好?”曹操安慰道:“放心,到时候我自有办法。”
不过,王垕若稍加深思,便会明白,曹操的“良策”不过是权宜之计。毕竟,短期的挨饿还能忍受,长期挨饿必定会引发将士们的不满。果不其然,没多久,士兵们爆发了。
为了避免军心动摇,曹操决定采取果断措施。他在一个深夜,悄悄派人把王垕叫进了军帐。王垕低着头,弓着腰,走进了曹操的帐中。曹操审视了他片刻后,突然问:“王垕,你的家人可都安好?”
这话让王垕一阵寒意,冷汗直冒,他结巴着答道:“甚好,甚好。”曹操点了点头,表情从和气转为阴沉,冷冷地说道:“我要借你一样东西,安抚军心,你愿意吗?”
王垕此时脸色苍白,腿也开始软了,战战兢兢地问:“丞相想借什么?”曹操语气沉重:“借汝头,安军心。”王垕明白自己难逃一死,但曹操却安慰他:“放心,你的家人,我会照顾的。”
随后,王垕的头被高高挂起,曹操向全军宣布:“王垕有私心,故意以小斛分粮,暗中盗取粮食,因此被处死。”如此,曹操以王垕的头颅安抚了将士们的怒火,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王垕。作为替罪羊,王垕无力辩驳。
从表面看,曹操似乎还算仁慈,承诺照顾王垕的家人。但如果我告诉你,曹操曾说过“吾妻子吾养之”,你还会认为他仁义吗?
有趣的是,曹操并不是第一次对人说这样的话。另一个幸运“听众”就是吕布的谋士陈宫。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对曹操有贬低的描写,特别是在曹操误杀吕伯奢的桥段中,曹操说过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话直接导致了陈宫与曹操的决裂,陈宫随后加入吕布阵营,屡出奇谋,使曹操屡战屡败,曹操甚至不得不向他抛出橄榄枝。
后来,陈宫被捉,曹操感到不舍,临刑前还提醒他说:“你若死了,你的母亲该如何是好?”聪明的陈宫回道:“以孝治天下的人,怎会杀别人的母亲?”曹操一时语塞,继续问:“那你有儿子吗?”陈宫回应:“以仁治天下的君主,怎会杀别人的儿子?”最终,陈宫慷慨赴死。
不过,陈宫和王垕有很大不同,陈宫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而王垕则是《三国演义》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所创作的虚构人物。王垕的故事虽真实,但因其人物微不足道,几乎无人知晓。他不过是千万个为主公背锅的小人物之一。曹操以王垕的头安抚了将士,王垕的名字因此流传下来。
顺便提一句,曹操在祭典韦时说的那句“王垕人头何在”并非正史。
曹操在收买人心、让手下背锅的事上做得一丝不苟。人们常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若没有曹操这种铁石心肠,又怎能在乱世中赢得天下呢?
那么,你觉得王垕死得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