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末,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两国爆发激烈的边境冲突,一场现代空战随即在非洲之角上演。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参战双方使用的战机,竟与远在亚洲的中国和印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场战争的结局,却让印度空军如梦初醒,意识到其对中国保持了近三十年的空中优势,已然悄然逝去。
回溯那场硝烟弥漫的空战,埃塞俄比亚空军的主力是购自俄罗斯的苏-27重型战斗机。自1998年起,埃塞俄比亚陆续引进了15架苏-27,并配备了R-27中程空空导弹和R-73近程格斗导弹。为了充分发挥苏-27的战斗力,埃塞俄比亚更是不惜重金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俄罗斯退役飞行员担任技术教官,为飞行员提供专业的飞行和战术指导。
而厄立特里亚方面,则主要依靠米格-29轻型战斗机。同样在1998年,该国从俄罗斯采购了8架战斗型米格-29和2架教练型米格-29,空空导弹配置与埃塞俄比亚类似,也是R-27和R-73。为了提升飞行员的技战术水平,厄立特里亚也聘请了前苏联时期的退役空军飞行员担任教官,但与埃塞俄比亚不同的是,他们选择的是来自乌克兰的飞行员。
这场战争,仿佛是一场苏-27与米格-29的“代理人”战争,双方飞行员都接受过苏联体系的训练,武器装备也旗鼓相当。然而,最终的战果却显示出苏-27更胜一筹。在历时数月的空战中,埃塞俄比亚的苏-27先后在1999年2月25日、2月26日、5月16日和10月25日,共击落了4架厄立特里亚的米格-29战机。
1999年2月25日,双方战机在空中狭路相逢,爆发一场遭遇战。米格-29率先发起攻击,发射多枚R-27中程导弹,但被苏-27凭借出色的机动性能成功规避。随后,苏-27也发射R-27导弹反击,同样被米格-29灵活躲过。双方耗尽中程弹后,随即进入近距离格斗,但未分胜负。
第二天,两架苏-27再次与两架米格-29遭遇,双方如同前一天一样,先用中程导弹互相试探,但都被对方成功规避,最终再次陷入胶着。
到了5月份,埃塞俄比亚发动大规模地面攻势,空中力量也随之加强。5月16日,两架埃塞俄比亚的苏-27战机再次与两架厄立特里亚的米格-29在战场上空相遇。在空战过程中,埃塞俄比亚的苏-27发射一枚R-27导弹,准确命中一架米格-29,将其直接击落。另一架米格-29见势不妙,立即选择逃离战场,但遭到两架苏-27的追击。这架米格-29虽然最终逃入了己方防空区域,但还是被苏-27发射的两枚R-27中程导弹重创,带伤勉强降落在机场,已是伤痕累累。
尽管两国在6月份签署了停火协议,但边境地区的零星冲突依然不断。10月25日,埃塞俄比亚的苏-27编队在边境空域再次与厄立特里亚的米格-29编队交火,经过短暂的交战,又有一架米格-29被击落。至此,在这场持续了大半年的空战中,厄立特里亚总共损失了四架米格-29战机。
这场非洲小国的空战,对当时的印度空军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当时,中国和印度空军装备的最先进的战机,分别是苏-27和米格-29。中国从1990年开始引进苏-27,而印度则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采购米格-29。
然而,在中国引进苏-27之前,中国空军的装备相对落后,因此,在1990年之前长达30年的时间里,印度空军对中国空军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苏-27的加入,中国空军的实力迅速提升,开始在装备上超越印度。
苏-27相比米格-29,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其更大的体量。更大的体量意味着更大的内油量,也意味着可以携带更多的武器弹药。更大的内油量,使得苏-27拥有更长的航程和滞空时间,可以与米格-29进行持久的消耗战,多次攻击。
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空战中,多次出现米格-29因燃油不足而不得不提前撤离战场的情况,这也证明了内油量的重要性。
痛定思痛之下,印度也开始寻求提升自身空军实力。印度随后引进了大约270架苏-30MKI重型战斗机,试图通过装备更多的重型四代机来压制中国空军。然而,中国在获得苏-27的生产线后,开始自主生产歼-11系列战斗机,不断提升自身空军的实力。
此后,中国又陆续研制出歼-16和歼-20等先进战机,使得中国空军不仅超越了印度,甚至超越了俄罗斯。如今,即使印度能够从俄罗斯购买到苏-35甚至是苏-57的生产线,也难以追赶上中国空军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