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前所未有。为了应对不断扩大的战争,各国的强大诸侯开始组建自己的特种精英部队。这些部队的成立,代表了当时军事力量的顶尖水平。例如,秦国的“锐士”、齐国的“技击”、楚国的“厉甲”、赵国的“边射”和魏国的“武卒”等等。这其中,魏武卒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部队,它被认为是战国时期第一支专门成立的特种精英部队,且享有极高的声誉。
魏武卒的高知名度也引起了当时许多军事思想家的关注,其中包括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荀子在谈论军事问题时,也提到过魏武卒。然而,和许多人对魏武卒的高评价不同,荀子对这支部队并未给予过多的肯定,甚至在他的《荀子·议兵》一篇中,把魏武卒称作“危国之兵”。这个评价为什么如此苛刻呢?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魏武卒的背景。魏武卒是在李悝变法时期,时任魏国西河郡守的吴起为了应对与秦国的战争而组建的精锐部队。根据荀子的描述,魏武卒的选拔和训练标准非常高:“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冑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这些标准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非常严苛的,要求参军者不仅具备超强的体能,还要拥有极高的战斗力和持久的耐力。
魏武卒在战斗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斗力,创造了五万魏武卒大败五十万秦军的辉煌战绩。而且,魏武卒的待遇也非常优越。成功加入魏武卒的人,可以解除对贵族的依附关系,免除赋税和劳役,并且获得土地,从而一跃成为拥有土地的地主。如此高标准的训练和丰厚的待遇,确实为魏武卒提供了强大的战斗力来源。
然而,荀子对魏武卒的评价并非全然肯定。他认为魏武卒最大的缺点是缺乏持久性。因为选拔和训练的标准过高,每个魏武卒的服役期通常只有三到五年。随着服役期的结束,魏武卒将退役,但他们仍然享有高额的待遇。这意味着,魏国每隔三到五年就会出现一批“无所事事、免税免劳”的退役军人,造成魏国的财政负担。而且,由于选拔和训练标准过高,魏国也难以持续补充合格的新兵。这使得魏武卒难以长期保持其强大的战斗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武卒的退役老兵不仅成为了魏国财政的沉重负担,而且由于待遇问题,部分退役老兵可能不满自己退役后的生活,甚至在对外作战时可能出现失利。无论是由于魏武卒的高待遇导致魏国财政紧张,还是由于退役老兵待遇问题导致的战斗力下降,最终的损失都将由魏国的百姓和国家的安全来承担。因此,荀子把魏武卒评价为“危国之兵”,这是一种对魏国长远发展极具警示性的观点。
总的来说,魏武卒的强大战斗力和良好的待遇使它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军事精英,但荀子所指出的持久性问题,却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这支部队所可能带来的潜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