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汉寿亭侯”这个官职究竟有多高?为何每次他自报家门时,都不忘提起这个头衔呢?
大家可能还记得,关羽曾自信地说出“虎女安能嫁犬子”这句话,直接割断了与孙权的关系,最终也因此导致了他败走麦城的结局。虽然这句话让不少人觉得关羽有些自大,但实际上,关羽这么说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也丝毫不怕被认为过于张扬。事实上,若从官职角度来分析,关羽的地位远高于孙权,甚至可以说,孙权根本无法与关羽相比。
让我们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看。孙权,虽然在江东自立为太守,兼任将军,但他并没有显赫的爵位,充其量只能算是地方性的军阀。而关羽,则有着一个非常实打实的爵位——“汉寿亭侯”,这是汉献帝亲自封的。而在当时,关羽的地位,几乎可以说比孙权高得多。
回到历史的源头,刘邦建立汉朝时,定下了“非有功者不侯,非刘氏不王”的政策。这意味着,关羽这种异姓人的最高荣誉就是爵位“侯爵”,而“侯爵”之上仅有刘氏宗亲和权臣可以获得的“王爵”。因此,关羽的爵位已经是非常尊贵的,尤其是在那个混乱的三国时代,他的“汉寿亭侯”更显得无比珍贵。
实际上,孙权的职位和关羽的地位,差距十分明显。孙权所拥有的“太守”以及“将军”的头衔,虽然能赋予他一定的权力,但却是自封的,并不具备真正的贵族血统。而关羽的“汉寿亭侯”虽然是由曹操册封的,但其名义上却是由汉献帝亲自赐封,代表的是正统的汉朝血脉。显然,孙权根本无法与关羽相比。
值得一提的是,官职和爵位之间是有区别的。“汉寿亭侯”属于爵位,而不是官职,关羽的实际官职是偏将军,后期被刘备升为前将军。在当时的社会体系下,许多人担任官职,但能获得爵位的人却寥寥无几。像关羽这样的“侯爵”,是对他立下赫赫战功的肯定。实际上,汉代的爵位分为县侯、乡侯和亭侯,依次类推,地位差距也十分明显。关羽的“汉寿亭侯”,就算不是最高的县侯,但因由汉献帝亲自册封,代表的是实打实的正统地位。
为了确保关羽的尊贵身份,刘备特别将一个县改为“汉寿县”,作为关羽的封地,以此尊重汉家正统。而之所以一直称为“汉寿亭侯”,也是为了尊重这一正统的封号。
这里还需要澄清一点,关羽并不是因为这个名字而成为“亭侯”,而是因为“汉寿亭侯”由汉献帝亲自册封,才成为至高无上的象征。虽然有些例子(如吕布)表明,某些人尽管爵位显赫,但却没有太多政治权力,甚至屡次被他人操控,但吕布的温侯封号,同样是汉献帝亲自授予的。
与关羽的“汉寿亭侯”相比,吕布的温侯则显得更加有分量,尤其是温县本身就有上万户,吕布因此拥有了“万户侯”的称号。而当时的霍去病,虽然也是名将,但食邑远低于吕布,仅为一千六百户。与之相比,关羽的爵位,不仅名正言顺,且有着更为强大的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关羽之所以非常看重自己是“汉寿亭侯”,有两个原因:
1. 来之不易:关羽的“汉寿亭侯”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战功获得的,这份荣誉来之不易,非常值得珍惜。
2. 正统性:作为汉献帝亲自册封的侯爵,关羽的爵位代表了正统的汉朝血统,这在三国时期显得尤为宝贵。关羽深知这一点,因此始终珍视这个头衔。
关羽的“汉寿亭侯”不仅仅是一个官职,它更承载了关羽对汉室的忠诚和对正统的坚持。因此,每次关羽自报家门时提到这个头衔,也能看出他对自己身份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