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的名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诸葛亮自述的心境,很多人都认为“布衣”意味着他曾是一个普通的百姓。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诸葛亮出身于著名的琅琊诸葛家族,是个世家子弟。 虽然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生前只担任过郡丞,似乎没有显赫的背景,但故事并未结束。诸葛亮曾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原因在于诸葛玄与当地的荆州牧刘表有着深厚的渊源。到达荆州后,诸葛家族的背景显现出来。荆州当时有四大望族:蒯、蔡、黄、庞,而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蒯家和庞家。甚至黄家老爷子还亲自提出要将女儿月英(历史上并非此名)嫁给诸葛亮。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三国时期士族门阀制度极其严密,婚姻关系讲究门第。诸葛亮能娶谁,姐妹能嫁给谁,完全受制于家族背景和门第。即便是青梅竹马的爱情,也得符合门当户对的要求。
既然诸葛亮如此显赫,为什么在《出师表》中他还称自己为“布衣”?这难道不是在自降身份,欺骗刘禅吗?其实,“布衣”在这里并非单指普通百姓,而是指未曾做官的读书人。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隐居在南阳,过着士人般的生活,偶尔与友人徐庶、孟公威、崔州平、石广元等人谈天论地,完全可以自称“布衣”。 他在《出师表》中这样自谦,实则深藏着更深的意义。首先,他想通过此言表露自己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并借此表明他有志为实现刘备的梦想——“克服中原,兴复汉室”,全力以赴、报效后主刘禅。与此同时,诸葛亮希望通过这样表露忠心的言辞,让刘禅对他没有任何疑虑,证明自己不会因为北伐而谋反,始终忠诚于国家和君主。因此,诸葛亮宁愿降低自己身份,称自己为“布衣”,无非是要突出刘备对他提携之恩,同时彰显刘备的伟大。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投奔刘备之前并非一个普通的百姓。在那个门阀世家主导的时代,没有家族背景,如何能在乱世中苟且生存?如何能找到一个隐秘的地方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诸葛亮所谓的“布衣”,是指那些不愿仕途的士族子弟对自己的自谦称呼。真正的普通百姓,怎会像诸葛亮那样,在动荡的年代里悠闲自得? 所以,诸葛亮所说的“臣本布衣”并非他真是平民百姓,而是他有意降格以自谦,表达自己对刘备的感激,以及对刘禅的忠诚。这一层深意,不仅是在为自己争取信任,也是为国家、为民族的未来全力以赴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