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越鸭绿江,携手朝鲜人民进行艰苦作战,这段历史深深烙印在两国人民的心中。然而,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翻开朝鲜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时,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这场关乎民族命运的战争,朝鲜有着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
金日成主席的英明领导和朝鲜人民军的英勇奋战,占据了朝鲜教科书的主要篇幅,而中国志愿军的贡献却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化了。这种“选择性记忆”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深层原因呢? 1. 国家主体思想 朝鲜的立国理念是“主体思想”,强调国家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自主、自立与自卫。朝鲜认为,只有依靠自身取得的胜利才能真正维护国家尊严与民族独立。因此,减少外部援助的表述,特别是对中国援助的淡化,便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1955年,苏联副外长库尔久科夫访问朝鲜时,向莫斯科汇报了朝鲜对中国援助的态度。他在平壤的战争展览馆中注意到,展馆里有12个展示朝鲜人民军功绩的展览,而专门展出中国志愿军的展馆仅有一个。更为有趣的是,在板门店的停战签字现场,朝鲜展出的照片几乎看不到中国志愿军的身影。然而,这个签字会场却是中国志愿军战士们通宵加班建成的。 这一刻意的淡化并非始于今天,实际上,在中朝关系最为紧密的时期,朝鲜已经开始塑造以“主体性”为核心的历史叙事。尽管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朝鲜捍卫国家尊严与民族自豪感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依然给人一种无奈的感觉——这是国家情怀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博弈。 然而,历史并非只有冷冰冰的文字,许多细节仍透露着中朝两国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情谊。2018年3月,金正恩首次访问中国时,曾参拜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他在陵园内神情肃穆,向烈士献花并深深鞠躬,这一举动被媒体广泛报道。仅仅几个月后的11月,金正恩再次访问中国,特地参观了沈阳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此后,朝鲜还投入大量资源修缮志愿军烈士陵园和中朝友谊塔,显示出朝鲜对中国历史贡献的高度重视,甚至有时超过了对本国历史遗址的关注。 这些举动无声地表明了一个真理:朝鲜并没有忘记中国。 2. 朝鲜的战略困境与中朝关系的未来 朝鲜在处理历史问题上的复杂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它在国际政治中的困境。夹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朝鲜常常处于一种“走钢丝”的状态,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两国的博弈之中。为了在这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生存,朝鲜选择了自力更生的道路,尽力减少对外部力量的依赖。 即使在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时,朝鲜仍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这种态度在朝鲜对中国的处理上尤为明显。一方面,朝鲜深知中国对其的重要性,对中国的帮助心存感激;另一方面,朝鲜又不希望过度依赖中国,以避免在战略上失去主动权。 朝鲜的“主体思想”和“自力更生”战略,固然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与独立性,但也将其困于孤立的境地。上世纪90年代,朝鲜遭遇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历史上称为“苦难行军”。虽然中国及其他国家伸出了援手,但朝鲜官方很少公开提及这份援助,甚至未曾对外表达感谢。这种不愿示弱的心态不仅影响了朝鲜与外界的合作,也限制了其发展的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完全“独立自主”变得越来越难,封闭的政策只会让国家滞后,反而应该通过开放来促进发展。中朝两国地理接壤,历史上有着深厚的联系,也有着重要的现实利益。然而,正因为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性,双方的关系并非总是顺利的。 面对分歧和矛盾,中朝两国更需要加强理解与包容,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同时,也要照顾对方的关切。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正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中国愿意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朝鲜保持友好合作,推动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3. 结语 随着历史的推进,中朝关系来到了新的转折点。站在这个新历史的起点上,两国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朝鲜半岛局势依然复杂且敏感,外部势力的干预和地区热点问题交织,为半岛的和平稳定带来了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朝两国需要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推动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