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过一句话:“主少国疑,社稷不稳”。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皇帝年轻、继承人不稳,国家很容易出现动荡。那么,像汉武帝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年幼的刘弗陵呢?难道他没有意识到这条“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吗?
我们先来看看汉武帝的情况。汉武帝在位55年,去世时已有70岁高龄,寿命和在位时长在古代帝王中都算得上长寿。然而,他的儿子并不多,只有六个。
其中,长子戾太子刘据,是卫子夫所生。在卫子夫成为皇后后,刘据从庶长子变成了嫡长子。汉武帝非常宠爱和信任刘据,尽管有些人污蔑太子,汉武帝依然未动摇他的地位。然而,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刘据被江充等人诬陷,导致他被迫起兵反抗,最后自杀身亡,史称“巫蛊之祸”。如果没有这个事件,汉武帝的继承人应该就是刘据,完全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接下来,武帝的其他儿子们接替了竞争的舞台。次子齐怀王刘闳早在公元前110年就去世,因此与继位毫无关系。
三子燕剌王刘旦,巫蛊之祸后,刘据去世,刘旦成为了实际上的长子。他心生嫉妒,试图争夺太子之位。公元前88年(后元元年),武帝病重时,刘旦请求进京宿卫。武帝一看,知道他并不是想来辅佐,而是想趁机争权。因此,武帝斥责了他,还削去了他的一部分封地。后来,刘旦企图通过谋反夺权,最终失败并自杀。虽然刘旦有机会争夺太子,但他过于急功近利,犯了武帝的大忌,失去了机会。
四子广陵厉王刘胥,以身材高大、力能扛鼎著称,能与熊和野猪搏斗。但他为人放纵、沉迷享乐,行事不谨慎,因此没能成为继位的候选人。汉昭帝继位后,刘胥心生野心,曾尝试通过女巫李女须诅咒汉昭帝及其他皇族人物。结果,他因谋害宣帝而被揭发,并最终自杀。
五子昌邑哀王刘髆,早在巫蛊之祸发生时,他的舅舅李广利与丞相刘屈氂结党,企图扶刘髆为太子。这并非临时产生的想法,而是李家族为了夺取权力,精心策划了这场阴谋。然而,刘髆的母族策动这一切,最终被武帝弃之。刘髆死得比武帝早。
最后,六子汉昭帝刘弗陵,是武帝晚年的儿子,深受宠爱。长子和次子先后去世,三子争权急功近利,四子行为放荡,五子结党谋权,且早逝。因此,年幼的刘弗陵成了唯一可选的继承人。虽然这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但当时的情况,已没有更好的选择。
为了确保刘弗陵即位后国家的稳定,汉武帝提前做好了一系列安排。首先,为了防止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独裁,重蹈吕氏家族乱政的覆辙,汉武帝在立刘弗陵为太子之前,亲自将钩弋夫人处决。这样,刘弗陵虽然失去了母亲的辅佐,但也避免了太后干政的风险。
不过,刘弗陵年纪尚小,汉武帝为确保国家的平稳过渡,在临终前任命了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另加封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共同辅佐刘弗陵。这四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托孤大臣”。
所以,汉武帝为何选择立年幼的刘弗陵?其实很简单,归结起来就是“没得选”。在当时的情况下,立刘弗陵是最合理的选择。
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