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我军开始进行大规模整编,设立了20个兵团的番号,但实际上只有16个兵团存在,因为其中6、11、16、17四个兵团的番号一直没有使用。后来,为了包括起义部队,增加了三个兵团的番号,最终形成了19个兵团。在这19个兵团中,哪个兵团的领导班子最为强大呢? 可能有人会提到四野的第12兵团(前身是东野的第1兵团),因为该兵团的领导阵容非常豪华:司令员萧劲光是开国大将,政委萧华、副司令员陈伯钧和韩先楚都是开国上将,一兵团就有一个大将和三个上将,阵容确实耀眼。
然而,如果从1955年军衔授予时的角度来看,华北军区第1兵团的领导班子无疑更为“豪华”。该兵团的司令员是开国元帅徐向前,副司令员周士第和王新亭均为上将,还有一位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陈漫远,原本也计划授予上将军衔,只是他主动放弃了这个资格。政治部主任是耀邦,尽管他未被授予军衔,但他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华北军区第1兵团成立于1948年5月,司令员由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担任。在当时的其它战区,司令员通常兼任军区司令员,像陈毅在华东,林彪在东北,都是如此。但华北军区并没有设立野战军,所谓的“华北野战军”其实只是由华北军区指挥的野战部队,因此徐向前是唯一一位大军区副司令员兼任兵团司令的特殊例子。 最初,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将晋冀鲁豫军区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带走,留下的地方部队只能勉强应付清除残敌的任务,攻占城市变得非常困难。这时,已经很久没有直接带兵的徐向前迎来了挑战,带领由地方部队改编而来的8纵和一些独立旅,连续攻克了运城和临汾两座重城,部队经过此番锤炼,战斗力大增。 当时,华北军区第1兵团的战斗力已经超过了其他部队。尤其是在晋中战役中,徐向前指挥的1兵团以6万兵力对阵阎锡山的13万大军,经过40天的激战,歼灭敌军10万,战果令人震惊。连毛主席都为此赞叹不已,曾亲自问徐向前:“晋中战役究竟是怎么打的?” 在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有两个兵团负责独立作战战略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华北第1兵团。这个兵团的主要任务是歼灭阎锡山的14个旅并占领太原。徐向前在临汾战役前的动员会上明确要求部队要培养攻坚能力,特别是在面对城市坚守时,攻坚战是必须突破的难关。 华北第1兵团的战法独具特色,他们采用了“穴地攻城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却非常有效:通过挖坑道直至城墙底部,并用黑火药引爆。这一战法源自太平天国时期的战术,尽管简单粗糙,但在当时的山西战场上,却显示出了强大的实战价值,激励了其他部队对攻坚战的信心。东野的部队曾在四平受挫,因而对攻坚战产生恐惧,但毛主席利用华北1兵团临汾战役的成功,鼓励林彪要有信心克服攻坚的困难。 随着战争的推进,华北1兵团成为了总部的“总预备队”。毛主席曾计划将1兵团调往绥远和宁夏,进一步加强我军在西北的军事行动。不过,由于绥远问题和平解决,19兵团接管了宁夏,这一计划没有实施。此后,1兵团改称为18兵团,隶属于第一野战军,指挥权也发生了变化。 18兵团的领导班子同样堪称强大:周士第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王新亭为副司令员,陈漫远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耀邦为政治部主任。这一兵团下辖60、61、62三个军,军长分别是张祖谅、韦杰、刘忠,都是开国中将,其中60军尤为突出,是曾经的“老8纵”,战功赫赫。 然而,60军中的180师当初在朝鲜战场上受到了较大的损失,给这支部队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实际上,60军在两年的作战中,共歼敌5.4万人,成绩在所有志愿军部队中仅次于39军。即使是180师,也在重建后打出了一系列经典战例,证明了其实力。 最终,60军和62军都未参与朝鲜战争,分别于1951年和1952年解散,成为地方部队。而60军的“光荣的临汾旅”(即179师)和“皮旅”(即181师)依然活跃在军队的历史中,直到1985年,60军在百万大裁军中解散,但这些部队的精神与血脉依然在新组成的部队中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