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末年,大明王朝的边军作战能力为何不如八旗军队?大家常常认为是明军战斗力不行,但实际上,根本原因并非如此,而是与军队的粮饷制度紧密相关。
简单来说,粮饷是支撑古代军队战斗力的关键。八旗军队的粮饷充足,而明朝的军队却面临着严重的粮饷短缺,甚至不少明军需要通过自筹粮草来维持生存,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怎能谈得上打仗和提升战斗力呢? 当时,辽东地区的明军投降后金后,得到了充足的粮饷支持,甚至连家庭问题都被解决。那些投降后的明军汉族士兵曾坦言,投降后金后,每个人可以分到一位妻子、八只牛羊以及一头驴。这些待遇在当时的明朝士兵眼里已经是非常优厚的了。相反,明朝的正规军却经常面临食不果腹,军饷被拖欠的困境,怎能在战斗中全力以赴?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给军队的军饷越充足,军队就越能全力执行任务。明军的军饷本就少,自然无法激发士兵的忠诚度和战斗热情,导致战斗力下降。 这并非明军没有打过胜仗。在清朝崛起后的清末,情况也是类似。当时英国在山东招募华勇营,士兵年薪高达10英镑(约合70两白银),相比之下,清朝的普通士兵年薪只有20两白银。更高的薪酬吸引了大量民众加入,也显著提升了战斗力。 回到明朝,实际上明军的野战能力并不差。关键的问题是,八旗军能够保证粮饷充足,战斗力能够维持,而明军的军饷严重不足,甚至下层士兵常常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保障。试想,这样的军队如何能维持战斗力,打赢一场场恶战? 此外,明军在实际作战中常常失去组织纪律。即使是一支部队作战不力,也常常出现急于撤退而抛下兄弟部队的情况,导致战局失控,最终崩溃。这种现象使得明军无法有效组织和执行长期的野战任务。 明朝的财政系统问题也是根源之一。由于起义和战乱的不断蔓延,地方税收严重中断,而朝廷又无力有效管理,这导致军队的经费来源出现了极大问题。虽然明朝曾尝试通过军屯政策让军队自行开垦土地来解决财政困难,但随着土豪劣绅的掠夺,这一政策最终变质,军屯成为地主的私产,大量军户逃亡,整体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总的来说,明军的野战能力并不逊色于八旗军。明军曾在某些战役中取得胜利,比如浑河之战。然而,由于整体社会和财政背景的制约,明军的作战能力在战场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说,明军的根本问题,正是由于大明王朝财政体系的崩溃。若当时明军能够保证足够的粮饷和后勤保障,完全有可能战胜八旗军,甚至在野战中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