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帝王朝代,许多功高盖主的大臣最终都难逃被猜忌的命运,因此,秦国的名将王翦也曾因担心被秦始皇所忌惮,主动提出辞官还乡,以避免像其他权臣那样遭遇“兔死狗烹”的下场。
然而,秦始皇看到了王翦的忧虑,并宽慰他说:“不必担心,朕不会杀你。”秦始皇的这番话让王翦稍微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在战国时期,四大名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和王翦,以及赵国的廉颇和李牧。这四人不仅在军事上具备非凡的才能,还都为各自的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不过,四人中,只有王翦得到了善终。 王翦是公认的军事奇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赞誉他为“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这意味着王翦是辅佐嬴政推翻六国政权的主要将领之一。但事实上,王翦并没有参与所有六国的战斗,他主要参与了五国的战争,尤其是在公元前236年,他接到命令,开始攻打剩余的五个战国。 王翦的第一次出征是在公元前236年,当时他被命令攻占赵国的战略要塞——阏与。阏与是通往赵国都城邯郸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这一战对赵国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赵国长期战争的消耗,国力已经严重衰退,王翦轻松突破了阏与并迅速占领了赵国的九座城池,为秦灭赵打下了基础。 随后,王翦的军事征战又转向了楚国。赵国灭亡后,秦王嬴政将目光转向了曾安排荆轲刺杀秦王的楚国。尽管荆轲未能成功,楚国因此成为秦国的敌人。在公元前227年,王翦领兵灭楚国,为秦国除去了一大威胁。 接着,秦国将目标转向魏国。当时魏国的国力已经衰弱,嬴政决定让王翦的儿子王贲带兵攻打魏国。王贲采用了“引水淹城”的策略,通过改变护城河的流向,成功地将魏国的都城大梁淹没。经过三个月的坚守,魏国最终投降,成为秦国的一部分。 接下来,秦国只剩下楚国和齐国两个强大对手。王翦被任命为摧毁这两个国家的主将。然而,在进攻楚国时,王翦与另一位将领李信产生了矛盾。王翦认为必须投入六十万秦军,而李信认为二十万兵力足以应对。结果,李信的二十万秦军在楚国面前败北,这时王翦不得不再次亲自出征,并最终击败楚国,彻底消灭了楚国的政权。 王翦立下赫赫战功后,他没有要求封地或兵权,只向秦始皇索取金银财宝等身外之物,因为他深知,过多的权力可能引发帝王的疑虑。在随后的灭齐之战中,王翦让儿子王贲出征。公元前221年,王贲轻松征服了齐国,齐国国君在局势明朗后主动投降,秦国统一六国的梦想终于实现。 秦国统一后,嬴政称帝为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在这一过程中,王翦是不可或缺的功臣之一。尽管如此,王翦深知功高盖主的危险,他担心自己的军功太大,可能会引起秦始皇的猜忌。因此,他主动提出辞去军职,回到家乡,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令人意外的是,秦始皇并没有对王翦产生怀疑,反而安抚他说自己不会加害于他。王翦也因此得以继续留在朝堂,但他不再高调行事,在秦始皇建国后,他选择远离重大军事行动,表明自己对帝王的忠心,并以实际行动向秦始皇展示自己一生不可能叛国。正因如此,王翦才得以在秦国朝局中生存下来,最终获得了善终。 王翦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将军如何因智慧、胆识和远见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同时也提醒人们,功高盖主之臣,虽然可以功成名就,但也可能因权力的博弈而最终失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