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人生有四大喜事,其中之一便是“金榜题名时”。自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设立,世家子弟进入官场的机会大大减少,而寒门子弟却有了机会通过考试入朝为官。因此,才有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诗句。然而,能够成功进入官场,如何平步青云,快速晋升,也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许多人一生可能都只能在偏远地区担任地方小官。
在清朝,官员的最高级别是正一品,这个职务是无数官员梦寐以求的。然而,清朝的正一品大学士只有24人,甚至像纪晓岚这样的大名士,也仅仅是正一品的大学士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魏国尚书令陈群曾向魏文帝曹丕建议设立“九品中正制”,这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将官员分为九个等级。那时,要做官必须有人举荐,四品以下的官员还细分为上下中三个层级,给了更多人机会进入朝堂,也为官员升迁创造了条件。
随着时间推移,魏国的职级逐渐增至30个,但到了明清时期,政府废除了这种复杂的官名体系,改用“正”和“从”来区分官职,从九品到正一品,共有18个职级。此举简化了官职,也避免了魏国时期官员过多泛滥的问题。尽管正一品和从一品都属于顶级官职,但两者的权力差异巨大,正一品官员的权力始终超过从一品。许多朝臣一生努力,也未能突破这道鸿沟。
清朝的历史记载中,许多官员虽然达到了正一品的级别,但却并非正一品大学士。例如,富察·傅恒虽然立下赫赫战功,帮助乾隆皇帝平定了准噶尔汗国和金川叛乱,但他却是在去世后才被追封为正一品。傅恒是乾隆皇帝的亲信,曾担任从一品的户部尚书,但生前未能获得正一品的荣誉。
然而,清朝也有活着时就晋升为正一品的官员,如张廷玉,他一生清廉,在雍正时期担任了正一品官职,成为保和殿大学士。正一品大学士有不同的职务,一类是有权参与中央决策的殿阁大学士,如张廷玉;另一类则是仅有虚名、无实权的文官,例如担任太师、太傅、太保等职务,这些人并不参与政治决策,而是负责辅佐太子,避免结党营私,确保皇权的稳固。
在清朝,正一品还分为不同的职位。比如领侍卫内大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等武官职位,负责皇帝的安全。而殿阁大学士制度继承自明朝,清朝初期设置了四殿二阁,其中四殿包括保和殿、中和殿、文华殿和武英殿,二阁则是文渊阁和东阁。每个殿阁都有自己的职能,例如中和殿是接见群臣和祭天的地方,因此地位最高。而大学士的头衔通常会加上四殿二阁的名称,以示尊荣。
在清朝,大学士的数量非常有限,一般只有24人。由于清朝重视满汉融合,每个殿阁的大学士都会从满汉各挑一人,因此这些正一品大学士非常稀缺。大学士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解答疑问和提供建议,具体的权力因殿阁而异。例如,武英殿大学士主要负责审阅百官的奏章,而保和殿大学士则负责编纂历史,起草诏令,提醒皇帝要努力治国,而不是荒废政务。
在清朝,文华殿大学士是最为权力强大的职位之一,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并且对百官拥有统辖权。和珅便是文华殿大学士,他的官职在1775年由乾隆皇帝授予,14年后他终于成为正一品大学士。和珅的晋升迅速,令人惊叹,虽然花了14年,但对于其他官员来说,这一成就几乎难以企及。而像张廷玉这样的老臣,他用了28年才获得正一品大学士的头衔。
相比之下,纪晓岚的晋升之路则显得更为缓慢。纪晓岚于1754年进入官场,但直到33年后,他才成为从一品的左都御史,且不是大学士。而在1805年,纪晓岚才成为协办大学士,协助正一品大学士处理事务。此时的嘉庆皇帝已经继位,而和珅则早在1799年因贪污被查办。纪晓岚晋升到从一品大学士时,已经82岁了,这可能也是对他一生忠诚的奖励。
即使成为了正一品的大学士,手中的权力也有限。大学士们的职责更多是协助皇帝监察百官、提供建议,真正的决策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尽管大学士的头衔看似崇高,但与唐宋时期的宰相相比,他们的权力仍然受到限制。这也正是皇帝不愿将权力外放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能成为殿阁大学士,依然是极为稀罕且尊贵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