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丹麦女王退位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人注意到,现代的君主往往在自己还活着时就将王位传给继承人。比如西班牙前国王胡安·卡洛斯、日本前天皇明仁,都在生前将皇位让给了下一任。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曾一度考虑过退位,但最终未能实施便去世了。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皇帝很少在活着时将皇位传给继承人,那么,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放下权力,安享晚年呢?
中国历史上确实也有少数皇帝在生前传位给继承人的例子,来看这些历史事件,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皇帝为何不愿主动退位。最早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他改革赵国,推行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国力大增,疆域辽阔。由于政绩显著,赵武灵王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惠文王,自己则以“主父”的身份自居。但赵惠文王并非长子,这让赵武灵王的长子赵章非常不满,最终引发了叛乱。赵惠文王的手下提前布置,赵章失败后逃回父亲赵武灵王的宫殿,请求庇护。赵武灵王没有交出儿子,反而接受了他的请求。赵惠文王的手下为了执行命令,围困赵武灵王的宫殿长达三个月,直到宫内粮食耗尽,赵武灵王和赵章被活活饿死。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由于当时冯太后把握朝政,拓跋弘深感不满,决定将皇位传给儿子,而自己则成为太上皇,以便控制朝政。但一旦他让位不久,便死于非命。两者的悲惨结局让后来的皇帝深刻意识到,退位带来的权力真空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后果。无论是赵武灵王还是拓跋弘,都在尝试交出权力时遭遇了惨痛的代价。
尽管如此,仍有个别例子出现了皇帝在生前将王位传给继承人的情况。比如宋徽宗在金军南下时,将皇位传给了儿子宋钦宗。宋徽宗此举一方面是希望将责任推给儿子,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自保,企图逃避即将来临的战争。然而,宋徽宗没能如愿,他逃出开封后,百姓和官员对他的态度急转直下,最终只能回到开封。而当金兵逼近开封时,宋徽宗再次试图借助儿子来逃脱,但宋钦宗拒绝了他。最终,父子俩都被金兵俘虏。
从这些历史事件来看,皇帝在活着时主动退位的风险非常大。失去了朝政控制,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权力,这对于那些习惯于掌握绝对权力的皇帝来说,显然是不容忍的。即便如此,仍有一些聪明的帝王,比如宋高宗赵构和满清乾隆帝,他们在确保自己仍然能够影响朝政的前提下才考虑了退位。
相比之下,现代君主所面临的局势则大为不同。比如丹麦前女王和日本前天皇,他们所处的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的权力由宪法所限定,更多的是履行象征性职责。对于这些君主而言,年纪大了选择退位,卸下压力,安享晚年反而成为了更加合理的选择。这与中国古代皇帝的统治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