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排名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武将和名将的评选上。三国时期,刘备的五虎上将和曹操的五子良将,都有着明确的排名,甚至连梁山好汉的108将也被排得井井有条。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体现在1955年首次授衔时,对于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排名。
在这些排名中,朱德作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毫无疑问地成为十大元帅之首。而在十大将中,粟裕以卓越的军事才华和不逊色于元帅的战功,理所当然地位居榜首。 1955年授衔不仅评定了十大元帅和十大将,还包括了55名上将、175名中将和798名少将。显然,这样庞大的名单必定会有前后之分,而在55名开国上将中,排在最前面的便是萧克。 萧克是我军革命历史中的一位老将,早在红军时期,他就已经担任过红六军团军团长和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其资历深厚,战功卓著。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依然是军中的高级将领。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授衔时的评选标准不仅仅看重战功,还要考虑革命贡献以及各个时期的职务和资历。因此,萧克凭借其在红二方面军的关键角色,理应获得更高的军衔,但最终他仍被评为上将。 这一评定让许多人感到不解,甚至有“萧克镇上将”之说传开。传言称,当时许世友对自己被评为上将感到不满,认为自己的战功和资历完全可以获得大将军衔,于是去找周总理“讲理”。而周总理的回应仅是简单的几个字:“萧克也才是上将。”这个故事让“萧克镇上将”的说法愈发流传开来,仿佛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萧克在55名上将中的排名并非因为他的战功或资历,而是根据授衔时的一项简单规则:按职务和单位的排序。萧克当时担任国防部副部长,而国防部的地位在当时的评定规则中排名靠前,因此他位列上将名单的首位。而排名第2的,则是同为国防部副部长的李达。其他上将的排名,按照这个规则依次排序。所以,萧克排在上将名单的第一位,并不代表他的资历或战功超越了其他上将。 从红军时期的历史来看,萧克的资历确实不容忽视,但相比其他元帅大将,他的表现有时也显得稍逊一筹。虽然在红军时期,萧克担任了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这一重要职务,但他的红六军团并不像红一方面军或红四方面军那样强大。尤其是红六军团,在兵力和装备上相对薄弱,这也让他在红军的资历稍显逊色。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尽管萧克担任了八路军120师副师长的职务,但相比徐向前和聂荣臻,他的成绩并不那么突出。尤其是在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战斗中,聂荣臻和徐向前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萧克虽然也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但并未像其他将领那样开创大规模的根据地或取得显赫的战果。 解放战争时期,萧克依然担任重要职务,但与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战功相比,他的表现有所差距。总体来说,萧克的革命生涯虽然可圈可点,但从战功的角度来看,他并没有像一些元帅大将那样独当一面。 因此,萧克被评为上将,既符合他的资历,也考虑了战功及其他因素。这一评定是公正的,并无不当之处。而“萧克镇上将”之说,只不过是没有根据的谣言,完全与事实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