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45年,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在这场民族解放的壮阔史诗中,中国女性从未缺席。她们以笔为剑、以刊为旗,在烽火中创办了百余种妇女报刊,用文字唤醒同胞、凝聚力量、记录历史,成为抗战文化阵地上 独特的风景线。 《中国妇女》《妇女之路》《现代妇女》《职业妇女》……这些报刊或诞生于战壕边缘,或流转于敌后根据地,或隐匿于租界夹缝,却共同构筑起妇女运动的舆论高地。它们以“动员妇女参战”“争取民族解放与妇女解放”为宗旨,既登载妇女领袖的宣言,也记录普通农妇送子参军的壮举;既揭露日军暴行,也探讨妇女经济独立、教育平权等深层议题;既有战地通讯的硝烟气息,也有文艺作品的情感共鸣。
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女性图书馆推出“抗战中的妇女报刊”系列专题,循着油墨的痕迹,追寻那段激荡岁月中的女性声音。本期推荐国统区妇女的喉舌——《妇女生活》。
一、创刊背景
与历史沿革
1935年7月1日,《妇女生活》在上海诞生,抗战期间曾迁汉口出版,后又迁重庆出版,沈兹九担任主编,刊物定位为推动女性解放与民族救亡的重要平台。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交织之中,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此背景下,《妇女生活》的创刊不仅是对时代挑战的回应,更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救亡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妇女生活》的创刊是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随着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女性解放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妇女报刊作为传播新思想、动员妇女参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其数量与影响力均显著提升。《妇女生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国统区妇女运动的重要舆论阵地。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妇女生活》经历了从上海到汉口再到重庆的辗转迁徙,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刊物在战火中的坚韧生存,也揭示了其在中国妇女运动与民族救亡运动中的独特地位。直至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迫停刊,《妇女生活》共发行了100期,其历史沿革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国妇女运动与抗战史。
馆藏《妇女生活》创刊号
(珍贵期刊恕不外借,可到馆申请阅览)
二、办刊宗旨
与主要内容
《妇女生活》的办刊宗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学术价值。它以女性解放为核心,同时紧密结合民族救亡的时代主题,形成了独特的办刊理念,体现了刊物对女性地位提升与社会变革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在内容安排上,《妇女生活》涵盖了妇女生活多个维度,包括但不限于妇女教育、职业、婚姻家庭、法律权益等。这些内容的选取与编排,不仅反映了刊物对女性问题的全面关注,也体现了其对时代问题的敏锐把握。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妇女生活》加大了对妇女参战、战地服务、后方支援等内容的报道力度,这些报道不仅具有新闻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妇女生活》的内容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介绍先进的妇女解放理论,又报道实际的妇女运动情况;二是关注国内外妇女运动的动态,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中国妇女运动的独特性与普遍性;三是强调妇女的主体性,鼓励妇女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实现自我解放。
三、特色栏目
与思想传播
《妇女生活》特色栏目如“妇女论坛”“时事批判”“救亡言论”等,不仅是其内容编排的亮点,更是其思想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不同形式和角度,深入探讨了女性解放与民族救亡相关问题。
“妇女论坛”作为核心栏目,刊载了大量关于妇女问题的讨论文章。这些文章从批驳“新贤妻良母主义”到探讨妇女解放的途径与方法,从揭露社会不公到呼吁性别平等,都展现了刊物在妇女问题上的深刻洞察力和批判精神。
“时事批判”栏目则紧密关注国内外时事动态,通过及时报道和分析重大事件对妇女生活的影响,激发了广大妇女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
“救亡言论”栏目发表了一系列动员妇女参战的言论和文章,号召广大妇女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保卫家园。“救亡言论”不仅是对妇女参战行为的直接动员,更是对妇女在民族救亡运动中角色和作用的深刻阐述。
《妇女生活》第一卷第三期目录
图源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四、社会影响
与历史贡献
《妇女生活》在其短暂的出版生涯中,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并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通过揭露封建礼教的本质和危害,倡导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等现代观念,《妇女生活》极大地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它使广大妇女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激发了她们争取自身解放的斗志和信心。
(二)动员妇女投身抗战:在抗战时期,《妇女生活》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动员广大妇女投身抗战洪流。它报道了大量妇女参战、战地服务、后方支援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展现了妇女在抗战中的英勇与坚韧,凸显了妇女在民族救亡运动中的重要角色和作用。
(三)促进国统区妇女团结与合作:《妇女生活》通过报道各地妇女组织成立和发展情况,介绍妇女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推动了国统区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同时,它还关注国际妇女运动动态,借鉴国外妇女解放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国际化。
(四)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妇女生活》作为一份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妇女刊物,其丰富的报道内容和深刻的观点阐述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通过对《妇女生活》的研究,学者们可以深入了解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历程、思想变迁和社会影响,为推动妇女研究和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五、 结语
回望历史,《妇女生活》作为一份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妇女刊物,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救亡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呈现了中国妇女运动发展的历史进程,更是学术界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思想变革和妇女地位提升的重要窗口。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和妇女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妇女生活》的办刊理念、内容安排、思想传播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其研究价值也将愈发凸显。今后,我们要铭记《妇女生活》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精神,继续为实现性别平等和妇女解放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李学孟,闫婷郁.“新女性”:从《妇女生活》看中国近代妇女解放
[J].传媒论坛, 2024, 7(21):95-97.
DOI:CNKI:SUN:CMLT.0.2024-21-026.
[2]刘亮.《妇女生活》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宣传动员
[J].中国出版,2023,(12):66-69.
DOI:CNKI:SUN:ZGCB.0.2023-12-012.
[3]桑欣雅.战争、党争与女性动员
[D].安徽大学,2022.
DOI:10.26917/d.cnki.ganhu.2022.001543.
[4]袁博.抗战时期国统区妇女刊物的出版与民族解放运动——以《妇女生活》为例
[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04):53-58.
DOI:CNKI:SUN:XALH.0.2021-04-009.
[5]唐宇彤.《妇女生活》视域下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研究(1937-1941)
[D].东北师范大学, 2021.
DOI:10.27011/d.cnki. gdbsu.2021.001578.
[6]张印举.《妇女生活》与抗战时期儿童保育工作宣传
[J].青年记者,2017,(20):112-113.
DOI:10.15997/j.cnki.qnjz.2017.20.074.
[7]刘人锋.抗日救亡时期顽强而有力的妇女刊物——《妇女生活》
[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06):40-46.
[8]孙苗.论抗战时期进步的妇女刊物《妇女生活》(1936-1937)
[D].湖北大学,2013.
撰稿丨戴昭
初审丨王彦芳
排版丨叶芝龄
复审丨吴倩
终审 | 马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