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网友曝光了一本名为《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的学生历史读物,其中竟然出现了“丁汝昌投降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随后公开致歉,但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为何有人敢篡改历史?为何一些人对自己的民族英雄缺乏信心? 我们先来看这幅被误用的“丁汝昌投降图”。它的原名为《威海卫陷落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降伏图》,由日本浮世绘画家右田年英创作。根据日文维基百科对这幅画的描述,这幅画描绘了丁汝昌在带领外国军事顾问团投降时的情景。但事实上,丁汝昌并没有投降,而是自杀了,画中的内容完全是画家基于想象创作的。
显而易见,这幅图并不代表历史事实,日本人自己都承认它只是“想象中的画”。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样一幅画竟然被我们的一家出版社引用作为历史资料。 甲午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段羞耻的历史;而对日本人而言,却是骄傲的胜利。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国内的宣传工具广泛使用,特别是大量浮世绘风格的插画,这些图画被广泛传播,并成为日本国内的畅销商品,名为“战争绘”。这幅画的作者右田年英,曾是著名浮世绘大师月冈芳年的弟子,他在日清战争(即日本对甲午战争的称呼)期间创作了大量丑化清军、赞美日军的画作,可以说他是为日军专门服务的画家。看看他的其他作品,如《平壤大捷清将生捕之图》和《奉天城外激战图》,风格上也都是类似的。 丁汝昌的最后时刻充满悲壮。1895年2月11日晚,孤守刘公岛的丁汝昌因绝望和愤怒,吞下了致命的鸦片膏,直至第二天清晨才痛苦死去。同一时刻,他的部下杨用霖和张文宣也选择自杀殉国。另一位日本画家水野年方创作了《提督丁汝昌于官宅自杀图》,刻画了丁汝昌的悲惨死状。 丁汝昌死后,威海营务处的候选道牛昶昞主持了丁汝昌名义上的降书。降书中写到:“本军始终决意决战,直到船员全员殉国。现在希望为了保全生命,停战并将现有船只、炮台、军械交给贵国,只求不要伤害岛上的官员、军人及民众,允许他们返回家乡。” 这封降书虽然是以丁汝昌的名义发出,但丁汝昌在临终时并未投降,他是以死表达了对抗日侵略的坚定立场。遗憾的是,丁汝昌死后,这封降书让他背上了“不战而降”的骂名。 丁汝昌的灵柩在运回家乡时被侮辱,棺材被刑部用三道铜箍捆绑并涂上黑漆,显示出他被视为“罪人”。他的妻子因受不了这种侮辱,最终吞金自杀。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通过丁汝昌当年部下萨镇冰等人的坚持,清廷才恢复了丁汝昌的官职,并以“力竭捐躯,情节可怜”作为理由,允许丁汝昌与妻子合葬。 时至今日,历史学者已将丁汝昌的名誉恢复。他虽然不是一位完美的将领,但他拒绝了日军司令的招降,并在绝境中自杀殉职,展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而日本方面也普遍认为丁汝昌拒绝投降。曾参与黄海海战的日本海军大尉小笠原长生在战后谈到丁汝昌时表示:“他是一个有古代英雄气概的人。丁汝昌死后,投降书并不是他写的。按丁汝昌的想法,当战争无法继续时,他应该首先摧毁炮台和军舰,然后才会投降。至于投降书的出现,有的西方人对这种做法深感愤怒,认为这完全不符合丁汝昌的性格。” 甚至连日本人都认可丁汝昌拒绝投降,而我们自己的出版社却误用了这幅“虚构的画作”作为历史教材。这样的疏忽和无知,实在让人感到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