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提到红军时期的主要领导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朱德、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三位领袖几乎是我军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然而,实际上,在长征时期,军事领域的三位最核心领导人却是毛主席、周恩来和王稼祥。而在长征之前,王稼祥的地位实际上高于毛主席。那么,这位资历深厚、能力出众的革命先驱,为什么会在七大之后彻底退出领导核心,甚至职位逐渐下降呢?
1945年4月23日,中共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参会的有755位代表,其中547位拥有投票权。王稼祥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的成员,因为患病未能参加会议。在随后的选举中,王稼祥只获得204票,未能当选中央委员。按理说,凭借王稼祥的资历和贡献,入选几乎不成问题,然而他却落选了。 时任组织部长胡耀邦在解释时提到,王稼祥因病未能参与七大的各项准备工作,许多代表对他不够了解,导致他在选举中落选。但这些原因并不是根本的原因。中央秘书长杨尚昆认为,王稼祥落选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的性格较为孤僻,缺乏与群众的亲近感,很多代表对他印象不佳,认为他架子过大;二是当时党内许多人将中共七大视为对王明和博古路线的清算,尽管王稼祥早已表态支持毛主席的正确路线,但仍有不少人将他视为王明、博古派的一员,因此受到了牵连。 王稼祥早年曾是留苏派的成员,曾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后升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作为党内和军内的高层领导,他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王稼祥与王明、博古等人不同,他更早就对中国革命的现状和苏区工作有了清醒认识,尤其在博古和王明的错误路线几乎让红军陷入困境时,王稼祥坚定地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成为最早支持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人物之一。毛主席自己回忆道:“王稼祥投出了关键的一票”。 这段历史也让毛主席非常看重王稼祥。尤其是在七大选举时,毛主席亲自为王稼祥“拉票”,希望大家能够支持他成为候补委员。这一举动在党内几乎没有第二个人能享受到,毛主席的支持可见一斑。事实上,毛主席在反围剿斗争之前,王稼祥一直扮演着党政军一体的核心领导角色,并且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对中国革命未来的路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王稼祥力挺毛主席,并在著作中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 虽然毛主席支持王稼祥,但他并没有因此恢复到中央领导核心。在七大之后,王稼祥因病前往苏联治疗,直到1947年才回国。此时,他的职务逐渐从核心领导岗位向地方工作转移,成为中共东北局委员城市工作部部长,并兼任宣传部代理部长,逐步淡出高层决策。 新中国成立前,王稼祥被递补为中央委员,之后成为驻苏联大使兼外交部副部长,长时间活跃在我国外交战线,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1962年,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王稼祥提出了自己的外交主张,遭到批评,认为他倾向修正主义,对苏联、印度和帝国主义的态度过于软弱,最终被指责为“三和一少”,即向苏联、印度和反动派求和,而对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态度过少。这一批评直接导致王稼祥遭遇了严厉的政治打击,直到1973年,毛主席才允许他重新开始工作。但此时,王稼祥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最终在1974年因病去世。王稼祥的经历,折射出了早期革命领导人复杂的政治命运和历史变迁,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