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年,刘备赐死了他的养子刘封,临终时,刘封悲愤欲绝,长叹一声,悲哭道:“父皇,我一直以为你会考虑父子情深,没想到你会如此绝情,我真后悔当初没听孟达的话!”说完,他随即自刎而死。刘备听后,内心充满羞愧。 在中国历史上,刘备被广泛尊敬,是一位为人称道的统治者。而刘封,作为他的养子,也一直是刘备的重要支持者,并且得到了他的深厚信任。刘封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卓越才能,还为刘备的事业贡献巨大,二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几乎没有人会怀疑这份父子情深。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这段关系却开始出现裂痕。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汉水发生严重的洪灾,水位暴涨,汹涌的洪水迅速威胁到沿岸的城池。洪水肆虐,几乎覆盖了整个汉水流域,这场灾难让整个地区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此时,关羽在抗击洪水的过程中,发现了战机。驻扎在樊城附近的于禁所率领的魏军因洪水被困,关羽便抓住机会,迅速俘获了于禁,成功将其囚禁。这个战略性的俘虏为关羽赢得了战场上的优势。他决心加强围困樊城和襄阳,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军事地位。这一场战斗成了关羽能否顺利生还的关键。
但随着局势的发展,关羽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身陷困境,他向刘备的亲信——刘封和孟达多次请求增援。然而,这两位并未做出及时响应。刘封和孟达占领了庸、上庸、南阳三郡,因担心与曹魏军队直接对抗,他们决定不派兵前来支援关羽。相反,他们将责任推给刘备,声称要保卫这些占领的地区,不能分兵。 这一决定让关羽的处境更加险峻,他不得不独自面对曹魏的进攻,而得不到刘备阵营的支持。这样一来,关羽的局势急转直下,陷入了绝境。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刘封和孟达的矛盾日益加剧,两人之间的争执影响了整个军队的稳定。刘封甚至开始夺取孟达部下的乐队,并因此感到自己可能会遭到惩罚。与此同时,孟达则对刘封心生敌意,决定采取行动保全自己。 孟达写信给刘备,表达了自己对局势的担忧,随即带领自己的部队投降曹魏,背离了刘备的阵营。此举令刘备极为震惊,同时也对刘封产生了深深的失望。曹魏的魏文帝曹丕趁机派遣夏侯尚和徐晃等将领进攻东三郡,进一步扩大了魏国的势力。 此时,刘备的军队已经遭受了重大打击,丧失了宝贵的领土。孟达作为刘备的旧友,明白刘封的重要性,决定试图劝说刘封加入自己阵营,以避免更大的灾难发生。于是,孟达亲自起草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刘封的关切,信中写道: “刘封兄,我知道你一直忠诚于刘备,但现在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投降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我不希望你受伤,更不希望你失去生命。请考虑我的建议,为了你自己,也为了你所珍爱的人。” 然而,刘封没有被孟达的劝说所动摇。他坚定地认为自己应该忠于刘备,拒绝了孟达的提议,坚守自己的立场。这种坚持最终导致了刘封的失败。 刘封的部下,申耽和申仪,看到了刘封的困境,决定离开他的军队,转而联合孟达和徐晃,策划了一次背叛。最终,他们成功地击败了刘封的部队,将他赶回了成都。 刘封回到成都后,刘备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指责,认为他在关羽需要支援时没有提供帮助,同时还欺凌了孟达。这一切让刘备极为失望。在这种局势下,诸葛亮介入了决策,他认为刘封过于刚愎自用,且刘备去世后可能会成为权力争斗的源头。于是,诸葛亮建议刘备在这个时候将刘封除去,以确保军队的稳定。 受到诸葛亮建议的影响,刘备做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决定,他命令刘封自尽。刘封在临终时长叹道:“我后悔没有听孟达的话。”说完,他选择了自刎,保全了自己作为忠诚将领的尊严。 刘备听到这一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愧疚和悲伤。然而,历史的进程却常常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不可避免的冲突。刘备与养子刘封之间的关系,随着权力、信任和外部压力的交织,最终走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这一悲剧不仅是刘备和刘封之间深厚感情的破裂,也是复杂政治环境下人性与权力博弈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