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二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一场特别的仪式上追尊自己的先祖李暠为“兴盛皇帝”。李暠的名字并不响亮,但他所留下的后代,却多有著名人物,如诗仙李白和小李杜之一的李商隐,甚至连唐朝的李氏皇族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认祖归宗”。那么,李暠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能得到如此殊荣?
李暠来自陇西李氏家族,世代为豪门大族,祖辈大多曾担任过国家官员。李暠自幼聪慧,通读经史,擅长辞章,成年后心系国家大事,研读兵法,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此外,他为人仁爱宽厚,是当地人心目中的好官。
在许多人看来,开创一番事业的君主,往往需要果敢、雄心和铁血,但李暠与其他开国之主不同,他的仁爱与宽厚恰恰是他成功的关键。五胡十六国时期,后凉的太守段业自立为王,建立了北凉政权,而此时李暠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尽管位卑,但他凭借勤政爱民,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他的政绩逐渐引起上级的注意,最后李暠被任命为敦煌太守,并兼任多个职务。
然而,李暠的快速崛起也引起了段业的忌惮。李暠曾是段业的朋友,后来却因朋友索嗣的谗言被段业撤职,索嗣被任命为敦煌太守。尽管李暠并未有多大野心,认为自己被罢职并无大碍,但李暠的下属却纷纷表示支持,准备将索嗣赶走。这一番举动令李暠十分感动,他决定遵从下属的建议,最终经过一场风波,索嗣被杀,李暠得到了升官的机会。
但段业的倒台让李暠获得了更大的机会。段业因背叛被唐瑶反叛,唐瑶号召六郡支持李暠,推举他为“冠军大将军”,并实际支持他建立政权。李暠顺势建立了西凉政权,被称为“凉武昭王”。
回顾李暠的崛起,他的成功并非来自自身的宏图伟业,而是源于大家的推崇与支持。李暠也常说,自己并无雄心壮志,所有的成就都得益于他人对他的信任与帮助。
尽管西凉政权只维持了短短21年,但李暠的温文尔雅却在动荡的时代中,给人民带来了希望。西凉政权虽然最终因实力薄弱而被北凉所灭,但李暠的治国之道无疑是他被尊崇的原因。李暠的政权,虽然并非源自自身的雄心,但他治国的能力和人们的支持,使得他成了一个值得被铭记的明君。
李暠不仅在内政上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外交上也作出了积极布局。通过占领酒泉、拓展西域,抵御北方的敌人,他为西凉政权奠定了基础。尽管他的政权在军事上不如北凉强大,但他通过与南凉的联手,和向东晋求助等手段,稳定了政权。
李暠在政治上非常擅长用人,他推行宽简的法令,积极接纳有识之士,恢复了战后残破的农业生产。同时,他还施行了“寓兵于民”的政策,鼓励士兵耕种,为后来的战斗做好准备。在文化上,李暠尊重儒学,建立学校,积极推动文化教育。西凉成为了人才济济的地方,甚至吸引了大量从中原逃难的士人。
李暠的治国理念深得民心,在他统治下,西凉政权一度走向繁荣,成为五凉文化的中心。西凉的敦煌,逐渐成为边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许多后世的诗人如李白、王翰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然而,李暠的成功并未能避免西凉的最终覆灭。南凉背叛,北凉逐渐强大,西凉最终在北凉的多次进攻下灭亡。李暠虽有治国之才,却未能在激烈的战乱中立足,最终未能完成统一的愿望。
尽管李暠未能实现长久的统治,但他凭借仁德与治国才能,给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宁静与希望。唐玄宗李隆基为了追尊祖先,将李暠列为先祖,这一举动将李暠再次带入了历史的视野。
有传言称,李唐皇室与李暠并无直接血缘关系,李隆基所谓的第十一代世孙,可能是为了增强皇室的亲缘关系而捏造的。李唐皇室一直热衷于寻找自己显赫的祖先,以此巩固政权。例如,李唐皇室曾声称自己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后代,这样做有助于获得百姓的支持。
当时的中国,世家大族在政治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李唐皇室通过认祖归宗来与关陇集团拉近关系,从而加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这一切的背后,是政治上的计算,而非血缘的真实性。
李暠虽然未能如其他伟大的帝王那样光耀千古,但他无疑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位令人敬仰的明君。尽管他的一生短暂且未能实现统一的雄图,但他为西凉政权奠定的基础,以及对民众的关怀与治理,依然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