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位,成功夺取了汉朝的皇位。那么,为什么汉献帝没有选择投靠蜀汉呢?毕竟刘备一直号称要匡扶汉室,这个问题其实有几个原因,尤其是第三个原因,常被人忽视。
要理解汉献帝为何没有选择刘备,就得回顾一下曹丕篡位的背景。曹丕是曹操的儿子,而实际上,曹操才是最早发动篡位的那个人。在董卓去世后,汉献帝短暂地恢复了一些明政的局面。朝中王允、李傕和郭汜三股力量争斗,造成了一个短期的权力空白期,汉献帝一度可以稍微恢复一些控制力,但这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王允的力量不足,李傕和郭汜很快重新占据了上风,形势又发生了变化。为了恢复掌控,汉献帝决定暂时离开长安,回到洛阳。
然而,回到洛阳后,汉献帝并没有得到他曾经的朝臣们的热烈欢迎,许多人心里已经清楚,这位皇帝的名号已经名存实亡。就在这个时候,曹操亲自前来见汉献帝。当时,外界对此不解,大家都搞不清楚曹操的真实意图。直到曹操进入宫殿,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曹操接近汉献帝并非是出于忠诚,而是为了借着汉献帝的名义,巩固自己掌控大权的合法性。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他没有称帝,但实际上,已经掌握了与帝王相当的权力。
此时,汉献帝虽然表面上顺从曹操,但心里却一直想着依靠曹操来振兴汉室。然而,曹操这种谨慎的性格,又怎么会甘心做别人背后的支持者呢?最终,曹操的儿子曹丕成功篡位,汉献帝的希望彻底破灭。那么,为什么他不去投靠蜀汉的刘备呢?
首先,曹丕并没有完全放手让汉献帝自由,而这与曹氏家族本身的多疑性有关。汉献帝虽然失去了实权,但当年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并不代表没有其他人也能效仿这一做法。更重要的是,汉朝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谁敢保证世上没有忠于汉室的力量?例如,袁绍在官渡之战时就曾在檄文中痛骂曹操为“曹贼”,指责他篡夺了汉朝的江山。要知道,正是有了汉献帝的名义,曹操的统治才得以稳定。如果曹丕放走汉献帝,他很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甚至可能遭遇各方反击。
从汉献帝继位以来,他始终是各方势力的棋子,无论他选择投靠谁,境地也不可能好到哪里。虽然刘备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名,但实际上,他对同为汉室宗亲的族兄刘璋可没什么“忠义”可言。为了获得益州,刘备不惜以求援为名,围困了益州百姓,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只顾自己的私利。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忠不义的。更为关键的是,刘备对待自己的养子也极为冷酷,因为他害怕养子势力壮大后威胁到自己的血脉传承。可以看出,刘备对“血脉”问题极为看重。
在这种情况下,汉献帝即使投靠刘备,也未必能得到好的待遇。刘备只会将他视作工具,待到没有利用价值时,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抛弃,甚至可能采取极端手段。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刘备口口声声说要匡扶汉室,但真正的目标可能是成为新的权力中心,而非拯救汉朝。
汉献帝本身并非没有雄心。在他年幼时,生活无忧无虑,直到父亲去世后,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他并非是最初被选为皇帝的人,最初应该是他的哥哥刘辩,但董卓因看中刘协机敏,提拔他继位。刘协曾抱有重振汉室的希望,但很快他便发现,自己成了各方权臣争斗的工具。每当他尝试反抗时,总会被更强大的力量所压制。尤其在曹操出现后,汉献帝本以为可以利用曹操的支持来恢复汉室,但他毕竟年少,经验不足,最终未能与曹操同台竞争。渐渐地,汉献帝放弃了所有希望,最终将自己的皇位交给了曹丕。
所以,汉献帝最终没有选择投靠刘备,正是因为他深知,无论身处谁的控制下,他的命运都难以改变。曹丕和刘备,实际上不过是两种不同的手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