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4月的一天,张贤约,时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抵达广州。他下了飞机后,直接去了广州市教育局,连军区招待所都没有停留。这究竟是什么紧急情况,促使他如此匆忙赶到广州呢?
这一切都与第一军医大学的搬迁有关。1970年2月,第一军医大学从长沙迁至广州,暂时驻扎在已经停办的暨南大学的校址。1975年,学校归总后勤部管理,而不再由广州军区负责。
然而,到了1978年年初,国务院决定恢复暨南大学的办学,并要求学生尽快复学、招生。广州市政府向总后勤部发函,要求在一个月内腾出暨南大学的所有住房。这突如其来的通知让情况变得非常紧急。
此时,第一军医大学有成千上万的师生需要安置,解决这一问题的责任落在了总后勤部的肩上。为了尽快找到临时的校址,张贤约被派来处理这件事。他和广州市政府进行了一番紧张的磋商,希望能够在市区征地建设新校区,但由于市区土地稀缺,双方的谈判始终没有结果。与此同时,张贤约也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临时安置的地方,但这同样没有快速解决。
当晚,张贤约终于来到了广州军区招待所。许世友,军区的司令员,早早就等在那里。这两位老战友多年未见,相见的瞬间,张贤约才稍微放松了些许紧张的心情。
晚餐过后,许世友来到了张贤约的房间,两人开始聊起了往事。张贤约将这些日来的焦虑和与广州市政府磋商的困难一股脑地倾诉了出来。许世友耐心倾听后,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别担心,车到山前必有路,不用太焦虑。”但张贤约知道事情棘手,时间又特别紧迫,于是对许世友说:“这个问题真不容易解决。”
第二天早上,张贤约依然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许世友则显得轻松许多。吃完早饭后,许世友提议:“走,咱们去散散心,放松一下。”张贤约无奈地苦笑,摇摇头说:“司令啊,我哪有心情去转悠,眼下事情急得像火烧眉毛。”尽管如此,许世友坚持带着他去了市区东北的麒麟岗,那里是军区教导队的所在地。
下车时,张贤约忍不住问:“司令,咱们来这里干什么?”许世友哈哈一笑,答道:“我带你来看看,把第一军医大学搬到这里怎么样?”张贤约一时愣住了,直到意识到许世友的意思,激动地握住了他的手:“司令,真没想到你在这个关键时刻出手相助!”
许世友同样感到激动,说:“兄弟,昨晚我们常委开了紧急会议,决定把这块地方给你们总后办学,已经连夜上报军委了。你放心,这事儿我已经办妥了。你曾经为我拼命,现在轮到我为你出力了。”两人的手再次紧紧握在一起。
那么,为什么许世友会如此急切地帮助张贤约呢?这还得追溯到他们的革命友谊。
1934年11月,四川军阀在蒋介石的指使下,发动了对川陕根据地的猛烈进攻。当时,红四军副军长许世友指挥一个团在百丈关与敌军展开激战,敌人兵力远超我方,红四军几乎陷入绝境。就在关键时刻,张贤约带领100多人的交通队赶到增援。虽然这支队伍从未经历过战斗,但张贤约亲自带头,拼命为许世友的部队打开一条生路,最终避免了全军覆没。
经过这场战斗,张贤约身受重伤,差点丧命,这就是许世友所说的“舍命相救”。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依然保持着深厚的友情。
正是因为这段过命的交情,许世友才毫不犹豫地将广州军区教导队的地块给张贤约,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感恩的心,也反映了他在大局面前的奉献精神。这种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