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片
在灵寿县陈庄歼灭战陈列馆内,展出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复制品。照片中,抗大二分校的八名干部在“抗战烈士碑”前合影。石碑背面刻有陈庄歼灭战等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名单,这些烈士在抗大二分校的战斗中做出了巨大牺牲。
这座纪念碑最初位于灵寿县韩信台村,纪念的是在反扫荡和陈庄歼灭战中牺牲的抗大二分校的烈士。1942年秋,敌人对该地区进行了扫荡,并炸毁了纪念碑。如今,照片成为研究抗大历史和当年艰苦战斗的重要证据。
文物·故事
照片记录了抗战烈士碑的历史
这张珍贵的照片的原件现藏于军事专家手中,复制品则陈列在陈庄歼灭战陈列馆中。照片拍摄于1942年5月1日。1941年下半年,为了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抗大二分校同志,学校决定在灵寿县韩信台村建立“抗战烈士碑”。石碑由孙毅校长亲自题词“烈士之血,革命之花”,李志民政治部主任则题写了“抗大之光,民族之光”八个字。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纪念碑上方刻有“抗战烈士碑”五个大字,下方则是抗大二分校的名字和立碑年份。左侧是李志民的题词,右侧则是孙毅的题词。
1942年5月1日,抗大二分校的军政领导在纪念碑前合影,留下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纪念碑背面刻有陈庄歼灭战中牺牲的150多名烈士名字,他们或是抗大学员,或在抗大任职。这座碑见证了当年八路军艰苦的战斗历史。
讲述·幕后
陈庄歼灭战即将拉开序幕
抗大二分校素以“战训结合”著称,即通过实践作战让学员迅速成长。1939年秋的陈庄歼灭战正是这一理念的经典体现。
记者来到陈庄歼灭战的纪念馆,周围的景色依旧苍翠欲滴,横山岭水库早已淹没了当年的战场。站在山梁上,馆长李学彦介绍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横山岭南北走向,形成了两列山脉,是兵家必争之地。灵寿历史上曾发生过两场重要战役,第一次是战国时期的乐羊伐中山之战,第二次则是1939年的陈庄歼灭战。”
1942年9月24日,日军少将水原义重带领其部队向陈庄进攻,企图摧毁八路军的重要后方基地——抗大二分校所在的陈庄。此地不仅是抗大二分校的驻地,还是120师的后勤机关所在地,敌人一旦得手,后果将不堪设想。
馆员郝桠楠通过一副电子地图详细讲解了战斗经过:“敌人一路前行,虽然遇到两个连的阻击,但依然顺利到达慈峪镇。水原义重留下约400人驻守,而大部队则佯装撤退,实则绕道从侧面偷袭陈庄。”侵略者的阴险程度可见一斑。
歼灭战取得辉煌战果
1942年9月27日,敌人抵达陈庄外围时,抗大二分校的学员们正在上课,他们发现敌情后立刻组织反击。八路军学员们的训练有素,在东道沟和敌人展开了激烈交火,并成功拖延了敌人进攻的时间。与此同时,陈庄的群众和党政机关紧急撤离,避免了重大损失。
当天正值中秋节,120师师长贺龙带领部队赶往战场,并根据地形布置了口袋阵。经过激烈的战斗,八路军成功地将敌人围困在南昙花楼和跌骨崖之间。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南昙花楼,八路军成功打退敌人的四次冲锋,并进行了三次肉搏战,敌人未能占到便宜。
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敌人未能找到粮食和水源,补给线断裂,最终陷入困境。水原义重指挥伪军发起反击,但他们的进攻受到了严重迟滞,直至敌人大队长田中省三被击毙,日军心理防线崩溃,残余敌人被俘。
李学彦馆长介绍:“这场战斗持续了六天五夜,八路军击毙日伪军1380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堪称山地伏击战的典范。”在这场战斗中,500多名八路军战士牺牲或负伤,抗大二分校的学员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
精神·传承
革命精神激励后人,灵寿变新颜
1958年,人民政府决定在横山岭修建水库,为子孙后代带来福祉。水库最初被命名为“八一五水库”,以纪念陈庄歼灭战。1960年水库竣工后,贺龙元帅特意致函水库建设委员会,鼓励大家“发扬陈庄战斗精神,搞好水利,发展生产,消除水患,创造幸福”。
为了纪念这次战斗,1959年,正定县人民委员会在横山岭主峰修建了陈庄歼灭战纪念碑。碑文记录了战斗的详细经过。
2015年,灵寿县陈庄歼灭战陈列馆正式开馆,成为了红色教育的场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馆长李学彦带领团队深入山区,挖掘红色资源,传播革命故事,弘扬红色力量。“在新时代,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是我们的责任。”
当年,陈庄的贫困山区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后,如今已焕然一新。水库不再仅是防洪设施,还集旅游、养殖、发电、灌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了“富民湖”。革命先烈的精神在今天的灵寿大地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
这篇文章讲述了抗战时期陈庄歼灭战的历史,展现了当时烈士们的英勇和坚持,也通过后人的纪念、传承,展示了革命精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