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盱眙河西的鲍集镇,有三个村庄的名字非常独特,它们分别叫做“召四”“召五”和“召六”。虽然这些名字已经使用了几百年,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村名的真正含义和它们的由来。人们对此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些村名的看法。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经常喜欢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一些事情。说到这些村名,我也试着从历史的层面去探讨。经过一些研究,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线索。
通常情况下,村名往往与当地的名门望族、重要建筑或者传说故事有关。例如,管镇和鲍集的名字就源自“管鲍分金”的历史故事;穆店是因为周穆王在这里建殿而得名;铁佛则是因为有“铁佛寺”;旧铺是由“平原铺”演变而来;而盱城的汪家巷、谈家巷、胡家巷等地名,也都是因为当地大户人家的名字而得的。那么,像“召四”“召五”“召六”这样的村名,是否与姓“召”的大户有关系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这里的“召”并不是姓氏,而是与“召唤”有关,类似于“招”的意思,比如号召、召集等。在古代,“召”字曾作为一个国家的名字,位于今陕西凤翔一带。而作为姓氏的“召”,古人读作“shào”(哨),而不是“zhāo”(招)。据史料记载,周文王的庶子曾被封为“召公”,之后他的后代以“召”字为姓,形成了“召”姓一族。然而,到了汉代以后,大多数姓“召”的人将“召”改为“邵”,因此也有了“召邵一源”的说法。如今,姓“召”的人已经非常稀少,全国范围内大约只有千人左右,而且在《百家姓》中也没有出现“召”姓,只有“邵”姓。
那么,为什么这些村子会叫做“召四”“召五”“召六”呢?经过考证,原来这些名字与南宋时期盱眙曾叫过“招信军”有关系。
盱眙在秦朝就设立了县,后来也曾是郡、州和府的所在地,历史上非常重要。在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睿帝杨溥为了加强军事统治,将盱眙升格为“招信军”,并用军队管理地方。然而,几年后吴国灭亡,南唐占据盱眙,将“招信”改回为盱眙县。这个历史事件在当地逐渐被遗忘。
但是,到了南宋时期,盱眙再次成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宋高宗赵构为了加强军事管理,将盱眙县升格为“盱眙军”。而“招信军”的名称也在南宋时期再次被使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盱眙周边的村落逐渐形成了“招信一部”“招信二部”等名称。这些驻军不仅是战士,还兼具农业生产等职能,逐渐发展成了村庄。因此,这些村子被称为“招信部”,而时间久了,人们就称这些地方为“招四”“招五”“招六”。
这些驻屯军的士兵们不仅在战时英勇作战,在平时也从事农耕,许多人在当地定居,建立了庄园,开垦了田地。久而久之,这些地方不仅仅是军营,还成了村落,而这些村落也因此得名。
在南宋时期,随着战事的进行,“招信军”的影响力不断扩展。驻扎在盱眙的部队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比如南宋高太尉彭元帅率领的三万大军,曾在连云港的朐山与敌军激战,而“招信军”也参与其中,打出了名声。连云港一带至今还可以看到与“招信军”相关的石刻遗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事逐渐减少,这些驻军后代开始转为农业生产,原本的军屯村落也逐渐演变成了普通的农民村庄。后来,大家就不再称这些村庄为“招信四部”“招信五部”“招信六部”,而是简称为“招四”“招五”“招六”,最终变成了今天的“召四”“召五”“召六”。
你觉得我的解读怎么样?是不是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些村名的来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