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到北宋中后期的王安石变法,许多人自然而然地将王安石、吕惠卿、曾布等人称为“新派”,而将反对者视为“保守派”。如果你对这段历史了解不深,可能会倾向于认为“新派”代表着进步,反对者则固守陈规,阻碍改革。然而,经过反复研究,我觉得用“保守派”来形容司马光、韩琦、富弼等人并不准确。韩琦和富弼曾经参与过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显然不是固守旧观念的人,他们也提出过改革建议,不过相对温和,因此称他们为“温和派”更为贴切。
与此相比,王安石等人更符合“激进派”的定义,因为他们提出的改革方案常常带有颠覆性。那么,面对北宋的积弊,温和派官僚们提出了哪些应对措施?这些措施是否更具有可行性?
北宋初期,军队的将领大多来自五代时期的战将,李继隆、潘美、范廷召、杨业等人都是从战场上爬出来的名将,面对辽军和党项时屡屡获得胜利。在宋太宗和宋真宗的治理下,北宋的军事力量相当强大。即便宋真宗在对外战事上采取了较为保守的策略,如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的军队依然保持了一定的战斗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北宋的武备逐渐松懈。与辽休战后,军队的训练和装备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军费开支大增,而军队的战斗力却下降。每当发生灾荒,朝廷便以灾民为主要来源征募士兵,但这些未经训练的士兵难以形成战力。加上宋仁宗和宋英宗时期的“亲政”政策,让前线的将领缺乏足够的指挥权,使得北宋在西北边疆与党项作战时屡次败北。
面对这些军事困境,北宋的温和派官僚们提出了改进意见。治平元年,宋英宗任命亲信内侍掌管西北的军务,结果引发了吕诲、傅尧俞、赵瞻等人的强烈反对。吕诲曾在上书中明确指出,派遣“钤辖”(监军)等皇帝亲信跟随将领将会束缚他们的手脚,导致作战失败。他建议应由能干的将领独立指挥,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权。但遗憾的是,这一建议并未被采纳。
不过,治平二年,司马光关于“限制军队规模”的建议得到了采纳。他指出,军队的精锐远比数量更为重要,军队应减少规模,专注于训练现有的士兵,而非盲目增加兵员。此外,他还提出不应将灾民强行征募入伍,而应该集中资源对其进行救济。这个方案简单实用,避免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复杂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践证明,这一方案有效地控制了军费开支,并改善了士兵的战斗力。
尽管温和派在军事上的反思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当时的财政问题依然严峻。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通过“青苗法”“免役法”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然而这些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许多困难,因为基层难以迅速适应这些新法。相比之下,温和派的解决方案则更为实际。比如,苏辙在向宋神宗上奏时提到,财政的困境并不在于缺钱,而在于管理上的浪费,尤其是冗官和冗兵。他建议应精简官员和士兵,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虽然王安石的改革在当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其带来的社会冲突和政治争议也很大。苏轼曾形容王安石“一年之间,变天下之俗”,但这些变化的背后,却是北宋政坛的剧烈动荡和分裂。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使得反对者纷纷离开了京城,政坛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宽容和开放气氛,甚至在金军南下时,北宋的官员们已经丧失了应对危机的能力。
如果温和派的方案得以实施,或许北宋中后期的政坛不会那么混乱。他们的自救措施简便易行,也能有效解决当时的问题。相比王安石的改革,温和派的方案更加务实,或许会取得更为持久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