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能够在国民党内部建立起独裁体制,成为权力中心,主要依靠两个关键因素:军队和资金。
作为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掌握了核心军队——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这支队伍以黄埔军校的学生为基础,形成了他强大的军事力量,足以应对政治对手汪精卫和桂系“李白”的挑战。
然而,在那个军阀割据、动荡不安的民国初期,除了有强大军事力量之外,蒋介石还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来支持他的军队和政权。于是,蒋介石娶了宋美龄,而宋美龄的家庭背景以及江浙一带的财阀集团,成为了他最重要的经济支持者。
其实,当初黄埔军校的校长一职并非孙中山的唯一选择。原本有一位被认为是“天选之子”的人物更有可能担任这个位置,但他对权力的兴趣远不如对奢华生活的追求,最终这个机会被蒋介石拿走,也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那位“天选之子”究竟是谁呢?他的故事也非常精彩。
在清朝末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时,负责后勤的陕甘总督谭钟麟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新疆收复后,谭钟麟为边疆支援了大量粮饷,凭借这一功劳,他从中央的礼部尚书一路升迁,最终成为了福建、浙江和两广的总督。
在他担任两广总督期间,谭钟麟下令捉拿一个名为孙中山的“反贼”,并且在担任浙江巡抚期间娶了一名丫鬟,生下了他的大儿子——谭延闿。
由于谭延闿的母亲并非正房,家里其他人对她十分冷淡。谭延闿为了替母亲争口气,拼命学习。14岁时,他便中了秀才,23岁考取了举人。1904年,他兴奋地去北京参加了清朝最后一次的科举考试。
当时,科举的会试主考是长沙人张百熙,他觉得谭延闿的卷子相当不错,便建议让他当上“会元”——科举中的第一名,这在湖南历史上可谓是创下了一个记录。然而,谭延闿的状元梦却因为慈禧的偏见未能成真。慈禧见他是湖南人,怀疑他与谭嗣同有亲属关系,最终给了他一个“2甲35名”的成绩,虽然进了翰林院,但未能登上更高的政治舞台。
不过,谭延闿在翰林院的考试中,依然展现了不凡的才华,再次获得了第一名,得到了“朝元”的称号。
后来,随着父亲的去世,谭延闿按规定回家守孝。尽管晚清政权已经衰弱,谭延闿却不打算待在朝廷,他选择回到老家,投身教育事业。于是他投资办学,成立了几所学校,其中一所名为“明德中学”,如今依然是知名学校。就在这所学校里,黄兴这位日后孙中山的重要战友担任体育老师。
当黄兴因策划炸弹袭击湖南巡抚而被捕时,谭延闿慷慨解囊,将黄兴送到日本避难。黄兴为此感激涕零,之后送给谭延闿一个重大的惊喜。
清朝灭亡后,谭延闿成为了“立宪派”的领袖,并且进入了湖南的谘议局,成为了政坛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辛亥革命爆发时,湖南的革命党人焦达峰和陈作新成功占领了长沙,成立了军政府,并任命自己为都督。然而,军政府内部的梅馨因野心勃勃,先后杀害了两位都督,试图取而代之。梅馨最终选择了谭延闿作为新都督,虽然他并没有积极参与这一过程,但最终被“推举”上位。
然而,这次“督湘”的命运并不顺利。1912年7月,谭延闿接受了袁世凯的任命,成为了湖南的都督。然而,随着宋教仁遇刺,南方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谭延闿在这时选择了观望,直到局势变得激烈,才宣布独立并出兵。结果,他的独立宣言遭遇失败,被袁世凯派人压制,最终他不得不去北京为此向袁世凯道歉。
因为与袁世凯的关系较好,谭延闿并没有因此受到过重的惩罚,他被软禁在青岛两年,期间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恢复政治地位做准备。
到了1915年,袁世凯自封为帝,谭延闿再次参加了讨袁运动。最终,袁世凯在政治危机中去世,而谭延闿也因此重新获得了湖南都督的位置。这时,黄兴由于感念谭延闿当年的救命之恩,将自己的职位让给了他。
此后,谭延闿继续致力于湖南的建设,推行“湘人治湘”的理念,他扩建了雅礼医院,修建了长潭公路,还大力支持教育。虽然他在政治上有过一段辉煌的时光,但因为多次在关键时刻观望,错失了更多的机会,最终被段祺瑞取代。
直到1920年,谭延闿再度出山,试图挑战当时的都督张敬尧,但就在这一年,妻子病逝,谭延闿也因此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之中。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工作,没有向个人的悲痛低头。
随着三次“督湘”经历的结束,谭延闿逐渐退居幕后,开始重新拾起自己的爱好,成为了一个美食家。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谭延闿参与了孙中山的葬礼,并且亲自题写了中山陵的铭文。
即使在蒋介石的统治下,谭延闿与他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也与谭延闿有着间接的联系。然而,尽管谭延闿为蒋介石提供了帮助,他很快就意识到蒋介石的野心,于是选择了避开政治舞台,过上了更加低调的生活。
在他的最后时光,谭延闿依然维持着他对美食的热爱,直到1930年因为长期饮食不当而死于脑溢血。年仅50岁的他去世后,被安葬在孙中山的旁边,他的一生也成为了历史的一个传奇。
纵观谭延闿的一生,年轻时雄心勃勃,成就了许多事业,但晚年却选择了与世无争,最终无为而终。所有的功过,依然需要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