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明朝的军队排一个战斗力的排行榜,步兵里,戚家军大概率排第一;而骑兵方面,关宁铁骑无疑是第一梯队的代表。若真让关林铁骑和戚家军来一场对决,胜负很可能会以“打斗不分高低”收场,因为步兵要硬碰硬地对抗训练有素的骑兵,哪怕像诸葛亮那样被誉为鬼才,也未必能研究出完全克制骑兵的招式。
明朝中后期,国力日渐衰弱,辽东一带频繁遭到后金骑兵的烧杀掠夺。为应对这一局势,孙承宗遵循他的学生袁崇焕提出的招兵原则,决定在辽东地区组建一支骑兵力量,用来守卫辽土,抵抗后金的骑兵入侵。
孙承宗在当地招募了长期受后金侵扰的难民,提出了严格的招募条件:身体结实、头脑清醒、性格倔强、意志坚定,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对后金骑兵有着不可调和的仇恨。经过层层筛选,约有三万多名符合条件的难民入选,随后又经过单兵骑术、团队协作、实战对抗等严格训练,最终只剩下约九千人。
之所以如此严格,是因为他要打造出一支“宁可冲锋,也要战到最后一人”的特种部队。实际作战的要求是:冲锋时,哪怕面前是千军万马,也要敢于策马冲刺、舍生忘死;防守时,哪怕身处重围、毫无希望,也要坚持到最后一个人,绝不投降。从后来的战绩看,关宁铁骑确实做到了。
为了做到这一点,孙承宗在经费上不惜血本,给每名骑兵和他们的坐骑都配上厚重的铠甲,从头到脚、从人到马,包裹得严严实实。每个人至少配备两匹战马,轮流使用,最大程度地保持部队的机动性。除此之外,他们还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火器之一——三眼火铳。
三眼火铳是由铁或粗钢铸成的,有三根枪管,呈“品”字形布置。每根枪管口径约15毫米,长度在350到450毫米之间,枪管外部有凸起,弹容量为三发。它的特点是穿透力强,在50米内就能穿透重甲,弹药可以连发;子弹打完后,角件还能直接变成铁棍使用,一棍子抡下去,就算不致命也会造成严重伤害。如此一流的装备配合一流的指挥官与一流的士兵,使得关宁铁骑成为明朝最具战斗力的骑兵之一。
关宁铁骑第一次在历史上正式亮相,是宁远城的攻防战。当时约一万名残兵对抗号称二十万的后金军,结果以较小的兵力挫败对手,甚至还传出以一炮击杀努尔哈赤的事迹,因而名声大震。真正让他们扬名天下的,是北京救援战。九千名关宁铁骑直面四万名八旗精锐,这是自明成祖朱棣以来,中原骑兵第一次正面对抗蒙古系骑兵对手。双方进行了整整八个时辰的激烈厮杀,从日出打到日落,最终取得了胜利:后金的八大贝勒中有两位重伤,八旗精锐也伤亡超过一千人,溃败撤退。
然而,这场辉煌的军事成就并没有换来长期的安宁。此战之后,袁崇焕因被崇祯皇帝猜疑而被杀,关宁铁骑的命运也走向了曲折。部队后来落入祖大寿和吴三桂之手。1641年,祖大寿在走投无路之时向清军投降;三年后,吴三桂也举旗投降。自此,关宁铁骑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了许多传说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