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下半叶,欧美列强几乎已经瓜分了全世界,尤其是亚洲的中国和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渐渐认识到自身的差距。此时,两个国家开始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努力提升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经过20年的韬光养晦后,两个国家的实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逐渐形成了直接对抗的局面,尤其是日本,受军国主义影响,在改革初期便将中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并开始制定针对中国的战略。
然而,历史的结果却令人遗憾。若当时有人开设战争赌局,大部分国家可能都会输掉赌注。那么,120年前,满清与日本之间的这场“国运之战”,日本的胜利究竟是必然的,还是依靠侥幸?从上帝的视角看,满清是否有机会赢得这场战争,而日本又做对了哪些事情?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迈出了资本主义的步伐,逐渐崛起为强国。面对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窄的局面,以及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日本的统治集团急于通过对外扩张来寻找生路。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提出了他的《外交政略论》,明确表示必须从防守主权线转向保卫“利益线”,而这一利益线的核心目标就是朝鲜。朝鲜当时是满清的保护国,而日本为了控制朝鲜,主动请求与满清共同保护朝鲜,但满清断然拒绝。
从此,围绕朝鲜问题的冲突变得不可避免。为了准备发动侵略战争,日本政府大幅增加军事预算,军费从1890年的30%攀升到1892年的41%。到1893年,日本陆军扩充到7个师团,战时可扩充至23万人。日本对满清的敌视以及对朝鲜的觊觎,实际上早在300多年前的丰臣秀吉时代就已显现。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便提出了以侵略朝鲜和中国为目标的“大陆政策”。此后,明治天皇也积极推动海军建设,制定了20年内拥有200艘军舰、25000人常备军的目标。
然而,与此同时,满清政府的状况却大不相同。满清虽然在60年代发起了洋务运动,尝试自救并推动近代军事工业,建立了北洋水师,但随着更多汉族官员掌握军政大权,满清中央的满族权贵对北洋水师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为了削弱李鸿章的权力,满清的满族贵族选择了克扣海军经费,导致北洋水师逐渐衰弱。与此同时,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奢华生活,大量挪用海军经费,甚至在甲午战争前夕依然继续花费巨额银两进行“清凉工程”,导致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相对而言,日本在海军建设方面不仅节衣缩食,还动员民众捐款支持海军发展。尽管从外表看,满清的海军较为强大,但日本通过间谍活动,逐渐摸清了满清海军的弱点。尤其是满清官员对军情的疏忽,使得日本能够精准制定战略,迅速采取行动。
1894年,日本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当时,日本已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并迅速通过军事手段占领朝鲜的战略要地。而满清政府在面对日本的挑衅时依然轻信日本的承诺,派兵协助镇压朝鲜的农民起义,但未能及时察觉日本的侵略野心。
战争爆发后,日本通过巧妙的军事部署,成功在丰岛海战中击败北洋水师,取得了制海权。在接下来的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再度遭遇惨败,失去了对海域的控制。这一系列的失败极大打击了满清政府的信心,光绪帝对洋务运动感到失望,最终决定解散洋务派,政权重新回到慈禧太后手中。为了尽快结束战争,满清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赔偿了巨额赔款,并割让了部分领土。
日本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东亚的格局,也让其逐渐走向了军国主义的道路。战争的胜利使日本的政治和经济迅速膨胀,虽然它的未来充满了野心和挑战,但这一历史事件却让其一度迷失自我。10年后,日俄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增强了日本的自信,最终推动了其在世界舞台上更加激进的扩张。
这场历史上的“国运之战”让我们看到了日本的高瞻远瞩与敏锐的战略眼光,同时也揭示了满清政权内部的腐化和无能。满清未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现代化竞争中的弱点,最终导致了其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而日本则凭借着较为坚实的国内动员能力和战略规划,赢得了这场战争,走上了扩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