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美国的小城朴茨茅斯成为了一个历史性事件的见证地。那时,两个在中国土地上激烈交战的国家,经过美国的斡旋,最终达成了一项协议,明确划分了他们在朝鲜和中国的利益。这份协议便是日俄战争后签署的《朴茨茅斯条约》。
鲁迅先生曾在他的作品中生动描绘了这场战争中的中国人形象,描述他们的眼神空洞、表情麻木,仿佛已经麻木于周围世界的动荡。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与沙俄为争夺朝鲜及中国的利益,几乎在中国的土地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争持续了一年半,双方的陆军与海军都全力以赴。特别是日本,几乎投入了国家的全部力量。最终,在美国的调停下,沙俄不得不承认失败。
尽管日本取得了胜利,但这场战争对其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日本付出了约5亿日元的巨额费用,动员了将近110万兵力,几乎消耗了整个国家的资源,国家的国力也大幅衰退,成为了强弩之末。在双方都没有继续作战的能力时,美国作为中立调解方主导了这场战争的结束。然而,作为这场冲突中无辜受害的清朝政府,完全没有参与其中的决策。
在美国的努力下,日俄两国于1905年8月在朴茨茅斯展开了和谈。清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向日俄两国发出了声明,要求两国在所有涉及中国的条约签订前,必须与清政府进行协商,任何没有经过协商的协议,清政府都不予承认。清政府还提出要求,派遣代表团前往朴茨茅斯参与此次谈判。然而,日俄两国对此置之不理,不仅拒绝了清政府派遣代表团的请求,还无视了清政府的声明。作为调解方的美国也没有回应清政府的要求。结果,这场关乎中国东北利益的和谈,最终只由日、俄、美三方参与。
作为当时的帝国主义强国,沙俄虽然在战争中败给了日本,但沙皇尼古拉二世依旧强硬地坚持在和谈中不割地、不赔款的立场。这一立场使得和谈一开始就陷入僵局。日本的代表小村寿太郎(当时为日本外相)要求沙俄赔偿17亿日元,并割让领土,这一要求引起了沙俄代表谢尔盖·维特的强烈反应。当沙皇尼古拉二世得知日方要求后,愤怒地声明:“割地赔款的要求绝对不能接受,如果日本继续提出这样的条件,俄国将继续开战。”
当时的日本已近崩溃,国家除军队外,几乎没有更多可支撑的资源,已经陷入了典型的“穷兵黩武”状态。面对沙俄的强硬立场,日本不得不调整谈判策略,最终在美国的斡旋下,经过25天的激烈磋商,双方终于签署了《朴茨茅斯条约》。
这份条约虽然打了沙皇的脸,却未能满足日本的所有要求。根据条约内容,俄罗斯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且不得干涉;俄罗斯将从中国获得的旅顺口、大连湾的租界及相关权益转交给日本;俄罗斯将其在中国南满铁路及其支线、煤矿等资源无偿转交给日本;俄罗斯还将库页岛北纬50度以南的土地割让给日本,并同意日民在俄罗斯沿海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进行渔业捕捞。此外,日俄双方还同意在各自铁路沿线驻扎护路兵队,每公里不超过15名。
这场战争,造成了东北地区2万多人丧生,经济损失超过6900万两。最终,在日、美、俄三方的妥协下,日俄战争就这样以《朴茨茅斯条约》告终。此次战争不仅暴露了沙皇俄国的外强中干,也为其最终的解体埋下了伏笔。同时,这场战争不仅为日本提供了侵占中国领土的机会,也使得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为其后来加速吞并东北提供了契机。
对于清朝政府来说,这场战争再次暴露了其腐朽和软弱,面对列强的侵略,他们不仅没有能力阻止,甚至连发言权都没有。六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政府轰然倒塌,彻底结束了近两千年的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