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苏州孙武祠,看到展厅里复原的 “练兵台” 模型,木质台面上还留着仿血迹的暗红印记。导游说这是模拟当年孙武训练吴王宫嫔的场景,可我盯着那些小尺寸的青铜剑模型,满脑子都是个疑问:两千多年前,当孙武举起刀要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宫嫔时,他手到底抖没抖?
毕竟那不是普通士兵啊。《史记》里写得清楚,阖闾为了试探孙武,故意把一百八十个宫嫔交给他练军。这些姑娘平时在宫里弹琴跳舞,哪懂什么队列规矩?孙武三令五申,她们还捂着嘴笑,尤其是吴王的宠妃,站在队首扭腰晃脑,根本没把军令当回事。换做别人,可能早就跪下来求吴王开恩了,可孙武偏不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一出口,刀就真的落了。
你别说,这一刀下去,整个吴国军队都变了样。宫嫔们吓得大气不敢出,动作比正经士兵还标准;阖闾虽然心疼美人,但也看清了孙武的本事,立马拜他为将。后来吴军西破强楚,北威齐晋,靠的就是孙武那套 “令行禁止” 的打法。我翻《吴越春秋》时,看到个挺有意思的细节:孙武训练宫女时,特意让吴王在高台上观看,其实就是故意让他亲眼看看,军法面前没有例外 —— 哪怕是君王的女人。
可谁能想到,一百多年后,吴国却栽在了 “不守规矩” 上。夫差打赢越国后,明明能一举灭了勾践,却偏偏听信伯嚭的谗言,留下越国一条命。我之前去绍兴兰亭,在鹅池边看到块 “夫差赦越” 的碑,碑上刻着夫差说的 “吾闻诛降不祥”。说实话,每次看到这句都觉得讽刺,他倒是讲起仁慈了,可忘了孙武当年怎么教他祖宗的?军法里哪有 “仁慈” 二字?
最让人惋惜的是伍子胥。他跟孙武一样,都懂 “斩草要除根” 的道理,一次次劝夫差杀勾践,可夫差呢?不仅不听,还赐给伍子胥一把剑,让他自杀。《越绝书》里写伍子胥死前,特意交代手下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姑苏城东门上,要看着越军进城。你想想,伍子胥当时得多心寒?他陪着夫差父亲阖闾打天下,又辅佐夫差称霸,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我在苏州伍子胥祠里,看到他的塑像眼睛瞪得溜圆,据说就是按 “悬眼东门” 的典故做的,那眼神,好像还在质问夫差:你忘了孙武的兵书是怎么写的吗?
其实夫差不是不懂兵法,他年轻时也是个能打仗的主儿。打败越国后,他还北上跟齐国、晋国争霸,可打赢了就飘了。《国语》里说他 “筑姑苏台,七年不成”,还派人去东海求仙药,整天跟西施喝酒作乐。有次他跟大臣们讨论军事,居然说 “吾国兵强马壮,何惧之有”—— 这话要是让孙武听见,估计能气得从坟里爬出来。孙武的《孙子兵法》开篇就说 “兵者,国之大事”,可夫差倒好,把打仗当儿戏,把国家当游乐场。
我之前查资料时,发现个挺耐人寻味的巧合:孙武离开吴国后,再也没回过姑苏;而夫差亡国前,曾派人去孙武的故乡乐安(今山东惠民),想请孙武的后人出山帮忙,结果人家直接拒绝了。你说这是为什么?我觉得,孙武的后人肯定明白,夫差这样的昏君,就算有再好的兵法,也救不了。就像孙武当年斩宫嫔,不是因为他残忍,是因为他知道,君王要是护着 “不守规矩” 的人,军队就没战斗力,国家早晚要完 —— 可惜夫差把这话抛到九霄云外了。
现在再看苏州的孙武祠和夫差墓,一个香火旺盛,一个荒草丛生。每次路过夫差墓,都能看到有人在墓碑上刻 “昏君” 两个字。其实仔细想想,夫差也挺可怜的,他手里明明握着一副好牌:有孙武留下的强军,有伍子胥这样的忠臣,还有打败越国的大好局面,可最后却把牌打得稀烂。真的,真的不是兵法没用,是用的人不行。
上次跟一个老历史学者聊天,他说 “孙武的兵书,讲的不仅是打仗,更是治国”。深以为然。孙武斩宫嫔,斩的是 “特权”;夫差赦勾践,赦的是 “隐患”。一个懂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偏要 “随心所欲”,结果自然天差地别。有时候我会想,要是夫差能像阖闾一样,听进去孙武的话,吴国会不会是另一个结局?不过历史没有如果,就像孙武在《孙子兵法》里写的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夫差耗了那么多年,早就把吴国的锐气耗没了,亡国只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