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来,关于国内马拉松的发展走向,真可谓流言四起。
一场马拉松赛,涉及面广,而且这些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链,因而行业发展的风吹草动,对于其产业走向,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我们的办赛体系中,政府又是主导方,大家都能看到,阶段性的政策变化,对于马拉松的未来,至关重要。
现实是,马拉松一方面有着较强的市场属性,另一方面又具备着浓郁的行政味儿。只有在两方面找到契合点,马拉松才能高质量发展。
我一直认为,马拉松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方小世界。一场城市马拉松,就是将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跑者眼前。
参赛者的体验,狭义上,是赛事提供的,这属于专业层面,赛事可控;广义上,是城市提供的,这属于社会层面,充满未知。
有个明显感觉,疫情过后的马拉松,更是承载了太多的群众社会情感。你想赞马拉松,可以找到一千个点;你想骂马拉松,也能找到一千个点。
我们的马拉松,就有点不堪重负了。不是马拉松项目自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态度造成的。只有把马拉松是什么定义清楚了,从根源上便不会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才会迎来真正的发展。否则只能是在畸形的需求中,折腾来折腾去。
国内马拉松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赋能的过程。
我们有城市马拉松的日子,也才四十来年。起初的北马,跟世界大满贯一些赛事初创时一样,都是起步维艰。1981年时,北马还仅仅是场专业赛事,直到1998年才向社会大众开放参赛名额。
那时候,国内跑马的人还极少极少,人数报满都是个大问题。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马拉松迎来了一轮发展契机。再往后,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46号文”,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中国马拉松这才跨入快车道,十余年时间,呈一片火热之势。
马拉松算是个“舶来品”,在国外,就是个跑步活动、比赛,做到顶尖的,就是像大满贯似的,成了一门成功的生意。
在国内,马拉松不局限于跑步。受益于一直以来我们办大型活动、赛事的传统优势,将那些做法一股脑地搬到马拉松上来,这便是不断给马拉松赋能。
马拉松这些年的火,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跟我们好多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优类似。在我们的社会体系中,马拉松在很多方面都能够做到极致,包括一些科技上的创新,往往都能瞬间引入到马拉松中来。
马拉松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毫无疑问,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想将各方面的成果,通过马拉松这个大众性的大舞台,让大家更切身地体会到。
对马拉松而言,这是好事啊,能够跟社会深度捆绑,必然是个宠儿。
跟其他任何体育项目都不同,马拉松的大众性,预示着其有着太多的不可预知性。马拉松外在的东西太多,而我们在内核的修炼上却远远没有跟上,各种所谓的“矛盾”便暴露出来。
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太正常不过了。尤其是这两年,马拉松迎来了全社会的关注高潮,芝麻大点的事,都隐含着内在的公平、公正、公开。我认为马拉松事实上承载了社会发展相当一部分“怨气”。
所以需要我们回过头来审视,马拉松在国内,究竟该如何定义。只有这个概念清晰明了,其发展走向才会更有可持续性。
马拉松具有鲜明的城市福利属性,却又要市场化运营,国内顶级赛事都是如此。完全市场化,或者行政化,都比较简单,当两者兼具时,这个界限如何界定,正是当下困扰马拉松的最大课题。
因为行政与市场间有着较多的冲突、摩擦,到底听谁的?谁主导听谁的,在此背景下,一些本不该马拉松承载的“附加值”,往往突变为马拉松发展的“负能量”。
从马拉松项目层面去看眼下的一切问题,解决之道都不难。难的是,我们要从社会层面去思考、解决,赋予其较多的政治意义,事事、时时讲政治,马拉松就会变成我们都认不出来的样子了。
所谓的一些整改、整治,问题、乱象的根源并不在马拉松身上,但马拉松实实在在地承受着其带来的各种压力、影响。我总感觉到,长此以往,已经到了马拉松承载不起的地步,再继续下去,马拉松在国内,真就成了“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