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清朝晚期的实际掌权者,虽然她掌控了清朝的大权长达近五十年,但实际上的统治方式却充满了波动。在咸丰帝去世之后,慈禧成为了权力的关键人物,虽然很多时候她并没有完全独揽大权。
慈禧的本名是叶赫那拉·杏贞,来自满洲镶蓝旗。慈禧并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成为太后后的封号。她的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官,地位并不显赫。咸丰帝即位后不久,举行了大规模的选秀,17岁的慈禧被选入宫中。进宫后,慈禧被封为兰贵人。有人认为咸丰帝选秀是为了寻求美色,但其实,古代皇帝登基后选秀是为了充实后宫,以便有更多子嗣,确保国家的延续。咸丰的后宫并不庞大,只有18位嫔妃,数量相对较少。 慈禧进宫两年后,逐渐晋升为懿嫔。1854年,她为咸丰帝生下皇子载淳,后来升为贵妃,从此在宫中的地位逐步提升。虽然她的权力逐渐扩大,但由于咸丰帝在世,慈禧的政治干预并不多,很多决策依然由皇帝和其他大臣决定。 1861年,咸丰帝去世,年幼的载淳继位成为光绪帝。咸丰帝临终时,为了确保权力不被过多分散,任命了肃顺、穆荫等八位大臣辅佐年幼的光绪帝。同时,咸丰还特别给了慈禧和皇后各自一枚权力印章,使得她们能够与大臣们相互制衡。在光绪帝年幼的情况下,慈禧暂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 然而,清朝的制度严格禁止后宫干政,辅政的大臣们并不愿意让女性干涉政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慈禧与慈安皇后联合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政变后,虽然慈禧的权力逐渐增强,但她并没有立即完全掌握朝政。接下来,清朝的实际掌权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第一阶段:1861年至1881年 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訢被封为议政王,开始主导朝政。虽然奕訢名义上执掌权力,但慈安与慈禧依然通过“垂帘听政”的方式,间接地影响朝廷决策。在这一阶段,慈禧的权力相对较弱,许多决策依然由奕訢主导,而慈安在后宫中有着更大的实际控制权。即使慈禧在政治上拥有一些话语权,真正的权力掌握者依然是慈安。 有一个例子能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慈禧的无奈,那就是她的贴身太监安德海被杀。虽然慈禧知道这一事件是奕訢和慈安联手策划的,但由于慈安的权威,慈禧也无能为力。整体而言,慈禧在这一时期受到许多制约。 第二阶段:1881年至1884年 1881年,慈安去世,慈禧再也没有人能与她争权。之后,奕訢与慈禧开始共同掌控朝政,尽管奕訢依然是实际的最高领导人,慈禧的权力逐渐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虽然奕訢依然主导了许多政治事务,但由于年龄和精力的原因,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锐气,权力也开始被慈禧削弱。 第三阶段:1884年至1889年 到了1884年,慈禧的权力达到巅峰。1883年,爆发了中法战争,清朝在战争初期遭遇严重挫败。慈禧借此机会罢免了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大臣,彻底接管了朝政,这一事件被称为“甲申易枢”。此时,慈禧开始全面掌控大权,清朝的政务几乎完全由她主导。 在这一时期,虽然清朝在对外事务上有一些失败,但在慈禧的领导下,清朝国内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洋务运动依然继续推进,国力有所增强。 第四阶段:1889年至1898年 1889年,光绪帝成婚并正式成年,意味着他开始有了更多的处理政务的权利。尽管如此,慈禧并未完全放手。根据史书记载,光绪虽然在名义上掌管朝政,但许多重大决策依然需要经过慈禧的同意。光绪在这段时间里逐渐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特别是在戊戌变法期间,他开始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尽管这些改革最终被慈禧镇压。 这一时期的最重要事件是甲午战争。虽然光绪帝在战争的决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慈禧依然保有最终的决定权。在战争的处理上,慈禧的权力仍旧无可撼动。 第五阶段:1898年至1908年 这一阶段是慈禧最后的掌权时期,也是她统治的最后十年。戊戌变法期间,慈禧通过软禁光绪帝并废除新法,重新巩固了自己的权力。然而,这一时期也充满了危机,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使得清朝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慈禧的统治对于清朝的灭亡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总结来说,虽然慈禧实际上掌握了清朝大部分的权力,但她的统治并非一直都能够稳如泰山。在她的领导下,清朝的政权虽维持了一定时间,但由于内外压力不断增加,最终未能避免衰落和灭亡。她的领导和决策,对清朝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