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建立,在历史记载中,尤其是在正史和文学作品中,都显现出李世民的重要性和功劳。最初,李渊需要李世民这个“战神”来平定天下,因此不断提升李世民的职位。那时,李世民作为秦王,官职众多,权力极大。那么,李世民当时具体拥有多少官职呢?
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的官职包括:
- 天策上将:这是一种虚职,虽没有实际职权,但位高于亲王,且赐予了开府权,即李世民可以组建属于自己的行政班子。秦王府的实力,从其中的谋士如房谋杜断、长孙无忌等人可见一斑,深不可测。
- 上柱国:唐朝初期,拥有上柱国职位的人,通常是因为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堪称“特级战斗英雄”。
- 太尉:三公之首,主管全国的军事事务,可以理解为全国的“军事总司令”。
- 司徒:三公之一,主掌全国的教育事务,相当于大唐的“教育部长”。
- 尚书令:主管全国政务和财政,相当于“尚书省长官”。
- 左右武侯大将军:负责京都的守卫工作,相当于首都警卫部队的最高指挥。
- 陕东道大行台:负责黄河以东的地区,包括洛阳等地,相当于“洛阳军区的最高长官”。
- 益州道行台尚书令:李世民在四川地区的行政和军事职务,相当于“成都军区总司令”。
- 雍州牧:包括长安在内的区域,李渊通过这个职务将李世民留在身边。
- 凉州总管:统辖甘肃及周边十四州的行政事务,负责边疆的管理。
这些职位,充分显示出李世民的权力和地位,甚至连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感到威胁,更不用说他的父亲李渊了,尽管李渊是李世民的亲父。
这些职位背后,意味着李世民掌握着几乎所有重要领域的权力。那么,为什么李建成和李元吉会如此忌惮李世民呢?
李世民不仅是一个“特级战斗英雄”,还是全国的军事指挥、教育掌控者、政务大权的持有者,甚至管理着多个地区的行政和军事大权。面对如此强大的权力,李建成和李元吉感到威胁是自然的。更重要的是,李渊虽然是李世民的父亲,但作为大唐的皇帝,他的首要身份仍然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因此,李渊并不会允许李世民的权力过大,毕竟一旦李世民变得过于强大,甚至有可能威胁到太子的位置,进而威胁到李渊的皇权。
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事件就是刘文静的死。刘文静,李渊的左膀右臂,也是李世民的亲信和谋士。尽管刘文静有一些小过错,但李渊依然决定将他处死,李世民曾为其求情,但最终未能改变结果。这个事件背后,李渊释放了一个政治信号:无论功劳多大,只要皇帝愿意,任何人都可以被牺牲。
刘文静的死,让李世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使自己拥有如此大的权力和支持,但在权力斗争中,若不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随时可能被剿除。由此,李世民意识到,只有通过自己夺取皇位,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因此,李世民开始更加明确地走上了“夺嫡”的道路,这也为后来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了伏笔。
此外,还有杨文干事件,也促使了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公开决裂。杨文干事件涉及太子李建成的亲信,李世民作为平叛的主力,承诺平定后会得到太子的位子。然而,李渊审问李建成时,察觉到有人陷害太子,最终宽恕了李建成,也没有如约将太子之位交给李世民。这使得李世民的情绪愈加激烈,进一步激化了太子派和秦王派之间的矛盾。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李世民的处境越来越险恶。太子派和李世民阵营的斗争更加激烈,而李世民所依靠的正是自己手下的谋士和将领。如果这些人被清除,李世民将面临孤立无援的局面。
最为关键的是,当时正值突厥来犯,李元吉提出要调走李世民秦王府的武将,而李渊竟然同意了。李世民意识到,如果他不采取行动,他的武将将会在战场上被李元吉任意杀掉。这时,李世民终于做出了决定,利用皇帝李渊对太子李建成的情感,策划了一场针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血腥政变——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李世民成功地在玄武门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控制了皇帝李渊。李世民最终得以登基称帝,成为了唐太宗,正式开启了他在历史舞台上的伟大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