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代帝王的陵墓,有的奢华,有的简单,甚至有的陵墓位置至今难以确认。然而,在所有的帝王陵墓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秦始皇陵。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从即位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墓。这个陵墓从公元前247年开始动工,到公元前208年才最终完工,历时长达39年,投入了多达72万的劳动力。按照这个时间和人力的投入,秦始皇陵显然是极为宏伟的。
然而,虽然秦始皇陵规模巨大、气势磅礴,千百年来,几乎没有人能真正进入这座陵墓,亲眼目睹其内部的景象。这主要是因为历代王朝对皇陵的保护非常严密,同时,秦始皇为了防止盗墓,还在陵墓中设计了许多巧妙的机关。然而,最关键的原因是陵墓内部充满了大量的水银,或者说汞,这使得一般人无法进入。
那么,秦始皇陵里到底含有多少水银呢?这一点从秦始皇陵山顶的一棵石榴树中可见一斑。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皇陵中的水银模仿了中国的山川江河,形成了一个用水银堆积的“江河大海”。这些江河的分布,和中国的山川河流非常相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记载一直吸引着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及自然科学家的关注。然而,在真正进入陵墓进行考察之前,这个说法一直无法得到验证。直到1981年,科学家们通过一种新的地球化学探矿方法——汞量测量技术,成功地测量了地宫下方的汞含量,最终证实了这一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由于汞及其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它们可以快速扩散并向四周迁移。汞从地下深处以气体的形式上升,进入土壤中,甚至停留在土壤的颗粒上。正因如此,秦始皇陵上方的汞含量异常,甚至影响到了周围的植被生长,导致附近的石榴树生长不良,果实也显得异常小。
2002年,为了更深入了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对秦始皇陵的地宫进行了地球物理探测。这次探测进一步确认了历史文献中关于地宫内水银的记载。通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陵墓东南部的汞含量尤为强烈,而西北部则相对较弱,和中国海洋的方位极为相符。地宫中大约有12000平方米的汞异常区域,令人震惊。
在1994年,考古学家王学理在他的著作《秦始皇陵研究》中,对陵墓内的水银储量进行了估算。他推测,秦始皇陵中大约存有百吨水银,而要提炼出这些水银,大约需要115.928吨丹砂。王学理的这个推测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过,由于水银在地宫中的分布并不均匀,后来他又根据新的探测结果做出了修正,认为水银的实际储量可能在几十吨左右,但仍无法得出确切的数字,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于这些水银的来源,有一段历史与一位寡妇有关。这位寡妇名叫巴寡妇清,她经营着一片丹砂矿,丹砂正是水银的主要原料。巴寡妇清虽然身为寡妇,但她家世代经营丹砂矿,财富丰厚,且她非常懂得如何运用财富保护自己不受侵犯。她的聪明才智让秦始皇对她敬重,甚至将她接入咸阳安享晚年,并为她修建了“女怀清台”。
秦始皇之所以对她特别优待,并非仅因为她是个“贞洁”的寡妇,而更可能是因为她拥有丰富的丹砂资源。丹砂,或者称为朱砂、赤丹,是一种含汞的矿石,是提炼水银的关键原料。学者认为,秦始皇将她接入咸阳,是为了从她手中获得大量的丹砂,用以提炼水银,进而为他自己的陵墓提供大量的水银。
尽管从巴蜀地区到陕西的运输道路艰险,秦始皇依然成功地将大量水银运送到陵墓地点。这些水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很多学者认为,秦始皇在陵墓中注入水银,实际上反映了他对海洋的向往和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古人对长生有着深切的追求,尤其是权力者,常常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寻求长生的秘密。
秦始皇在位期间,曾多次派人东渡海上寻找仙人和仙药。更为人所知的是,他曾多次亲自出巡海上,甚至在梦中与海神对战。为此,他希望通过自己设计的陵墓,延续自己的“帝王梦”。在他看来,陵墓中的水银可能象征着“海洋”,而他自己则可以在死亡之后依然享有帝王的威严。
除了象征意义外,水银在古代也有实用的防腐作用。考古学家发现,水银具有强烈的挥发性,可以有效阻止盗墓者的入侵。例如,齐桓公的陵墓中就曾使用水银作为防盗的手段,盗墓者在进入时遭遇了强烈的水银气体,几乎无法忍受。而水银的另一大作用,就是对尸体的防腐作用,可以帮助秦始皇的遗体在地下保持完整,甚至让他在阴间依然保持帝王的身份。
总之,秦始皇陵中的大量水银,无论是出于他对海洋的向往、对长生的追求,还是作为防盗和防腐的措施,都体现了他对自己陵墓的精心设计。或许,正如学者所言,秦始皇的陵墓不仅仅是他一生权力的象征,也是他对永生的最后狂热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