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军事主官对部队作战负总责,但政委在实际作战中也会因为军事问题和他们发生争执。有人说政委在土地改革和抗日战争时期有最后否决权,但到了解放战争时,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1949年11月,随着大西南地区获得解放,上级从指挥体系里抽调18兵团,配合二野主力向西南推进,目标是解放云贵川等地。上级指示18兵团要协同二野主力作战,在二野尚未把敌人退路切断前,18兵团进军要放慢脚步;一旦切断退路,就应加快推进。
18兵团下辖的62军,在军长刘忠和新任政委鲁瑞林的共同指挥下,接到清剿陇南残敌、开辟进入四川道路的任务。三支部队走的是相较平时不常走的外线行军路,途中遇到的困难比打仗本身还要棘手和危险。最终部队进入四川,向广汉方向前进。途中,鲁政委提出要连夜抢占成都,这与刘忠的意见发生了剧烈争执。
刘忠认为:62军虽然克服了路上的险阻,士气高涨,但成都一带的敌人也有十多万之多,只有一个军队是否就能把他们消灭呢?此时,二野主力已经推进到简阳、南江、三台、青神等地,正将敌人压向成都地区,敌人开始出现投降的迹象。
更重要的是,62军并没有接到上级明确进攻成都的命令。此时敌人纷纷起义,若贸然投入正面作战,可能会影响整盘局势、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还可能带来不可控的风险。既然二野已经在向成都外围收拢,为什么不顺势观察和等待时机再行动,这也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鲁瑞林作为政委,坚持要打成都。对于他来说,这是一名政工干部在军事行动上的主张,但从大局来看,刘忠认为他缺乏全局观念,甚至有点急躁。两人因此产生了紧张的对峙。
鲁瑞林在战争年代长期担任政工主官,也有担任军事主官的经历。解放战争初期,他先后担任太行军区副司令、晋冀鲁豫军区13纵副司令等职,军事与政治工作的时间都较为丰富,后来在大西北解放后才改任62军政委,因此对部队的斗争与组织工作有一定积累。
从大局看,刘忠的判断是对的。18兵团是配合主力作战的部队,四川的局面比较复杂,那里有不少军阀部队,有些是被动起义、有些是主动起义,若强行大规模正面冲击,容易引发不必要的战火、造成平民伤亡,也可能撕裂尚未稳定的局势。战争最终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使其投降或改向起义,达到和平解决的效果。
成都战役结束后,敌人里起义、投降、被俘的数量达到二十多万。62军接到命令,对这些起义部队进行改造和整编,整编对象包括溶编的敌军9军、44军,以及宪兵学校等20个番号的部队,合计超过2.2万名士兵。
这段经历也反映出解放战争后期军队内部的协同与制衡——在大局需要时,军事行动与政治工作的结合,往往需要由更高层次的判断来把握,以尽量减少损失、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