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迎来了对外开放的浪潮,许多人怀抱着梦想,迎接世界的到来。那时,一部分人想在中国奋斗,而另一部分人则向往着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他们心中怀抱的并非中国梦,而是美国梦。
很多人渴望能够到美国过上自由无拘的生活,觉得自己脚下的土地像是枷锁,迫切想要挣脱束缚,迎接崭新的生活。然而,那个时候的人们对美国的了解并不多,大部分人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构建一个美丽的“美国梦”。尽管中国在那个时期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工业基础,但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西方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正是这种差距,让许多人选择了离开,去追寻那个看似更为美好的美国。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批批的“有志青年”放弃了一切,纷纷奔向美国。然而,真正到了美国,他们才发现,这里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遍地黄金。尽管经历了巨大的付出,很多人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选择错误,他们一直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肯定自己的选择,告诉自己,逃离了“贫困”的中国,就能够迎来更好的生活。这种心态,与印度政府对自己民众的洗脑方式有些相似。
印度政府一直强调自己在现代化进程中领先中国,试图通过这种说法提升民众的幸福感,让他们觉得生活在“现代化”的印度是一种幸运。可是,这种幸福感就像泡沫一样,随时会破裂。美国的华裔移民也面临同样的困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二代华裔开始“揭开”父辈们曾经编织的移民幸福感。
在美国,华裔的生活并不如人所愿。根据调查,约有2/3的华裔美国人表示自己经常遭遇歧视,这种歧视既包括语言上的,也包括行为上的。随着反华情绪的上升,这种歧视越来越严重。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崛起感到担忧,特别是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让美国开始采取各种手段压制中国及其企业。而对在美国的华裔来说,这种情况更加不利。特别是在遇到问题时,华裔无法像以前那样求助于中国大使馆,因为他们在法律上已经不再是中国公民。
另一方面,许多美国华裔二代也表示,很难融入美国的社会圈子,感到自己既不是完全的美国人,也无法被认同为中国人。美国自诩为“民主灯塔”,但却是一个种族歧视严重的地方。这让许多华裔感到困惑,他们既无法得到中国的认同,也无法在美国的主流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于许多父辈移民来说,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认为自己通过努力实现了“美国梦”,改变了命运。然而,这种内心深处的认同感,却因为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而始终无法实现。尤其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在美国,自己依旧保持着与中国割裂的心态时,他们开始通过教育让孩子从小抵触中国。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安慰,认为尽管在美国生活艰难,却已经与中国划清了界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二代华裔逐渐意识到,父母所说的“美国梦”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通过互联网,他们发现父母的许多看法已经过时,现实与父辈的理想大相径庭。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意识到,中国的崛起已经让他们的父母的选择显得错误。美国曾经被认为是“天堂”,但一旦滤镜破碎,才发现自己离开的是一个幻想中的乐土,走向的是更为艰难的生活。
如果美国经济依旧强劲,或许美国华裔们能够较为轻松地过日子,尽管会遭遇歧视,至少还能养家糊口。但如今,美国社会的经济问题已经逐渐显现,超过70%的美国人担心自己无法保障退休生活。即便有工作机会,许多华裔却因为没有被真正认可,难以获得好的工作,甚至长期处于失业状态。美国社会的困境,正让他们逐渐认清,“美国梦”已经成为一场空。
美国的金融危机、失业问题和庞大的债务危机,都是美国经济出现严重问题的信号。如果美国梦是真实的,那些流浪汉就不应该遍布街头,昂贵到无法承受的医疗体系也不应该存在。但美国政府对这些问题的回避,让华裔们内心开始产生疑问:到底所谓的“美国梦”是否真的存在?
实际上,这种选择错误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美国华裔身上。比如乌克兰,曾经为了追求西方的经济繁荣,放弃了与俄罗斯的紧密关系。结果却把自己的安全保障交给了西方,经济崩溃,债务堆积,民众生活困苦。与此相比,俄罗斯坚持自己的道路,最终取得了更高的发展。
如果当初的乌克兰选择不同,可能今天的局面就会完全不同。对于那些当年移民美国的华裔来说,他们或许也开始后悔当初的选择。如果早知道中国能够发展到如今的地步,他们又怎会远离故土,来到美国?
事实上,那些能够成功移民美国的人,通常都是非常有能力、有梦想的优秀人才。如果当初他们能够选择与中国一同成长,今天的生活无疑会更加美好,他们也会受人尊敬,不必在美国社会中生活在歧视的阴影下,更不必靠编织的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然而,想要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并非易事。中国国籍的获得难度远远超过美国绿卡。既然当初选择离开中国,那么,当中国崭露头角,华丽登上世界舞台时,身边自然没有你们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