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清朝一倒,外蒙古立即宣称独立。当时,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大家都知道国力难以顾及边疆。谁也没想到,这场“独立宣言”背后,竟然藏着苏联的精心布局,也为其带来了“顺风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苏联对外蒙古这块土地如此感兴趣,却没有直接吞并?即便它曾吞并波罗的海三国,横扫整个东欧,但面对外蒙古,却显得相对克制。外蒙古虽然地方不大,但它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尤其在清朝时期,它是漠北边疆的核心。然而,一旦政局动荡,蒙古王公们迅速依附上了俄国,最终,外蒙古的独立并非蒙古人自己的决定,而是苏联的背后推手。
1921年,苏联红军以“反帝反封建”为名,直接进驻外蒙古,协助当地亲俄力量驱逐了中国北洋军。虽然口号是“民族自决”,但实际上,这是一场典型的“代理人战争”。很快,蒙古人民革命党在苏联的全力支持下上台,甚至宪法的起草、军队的建设、广播的播放等都由苏联操控。
到了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但其“独立”不过是挂在外面的幌子。政府、政策甚至货币上的头像,都是列宁而不是蒙古的领导人。即使乔巴山是总统,他的真正“主子”是斯大林,蒙古的所有政策和法律,实际上都是为苏联在东亚的战略布局而制定的。
那么,既然如此,苏联为什么不直接吞并外蒙古?毕竟,它曾吞并了乌克兰、格鲁吉亚、立陶宛等地,显然对扩展领土并不避讳。外蒙古这块肥肉,难道不香吗?
苏联自然明白外蒙古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中国的边疆,还是中俄之间的战略“钉子”,涉及到整个东亚的稳定。但吞并与否并非简单的选择,尤其对苏联这种帝国来说,过于急功近利反而会得不偿失。
从国际层面来看,苏联在1945年急于在远东打开局面,需要争取中国政府的合作。于是,斯大林采用了一个狠招:以“承认外蒙古独立”为交换条件,迫使蒋介石签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口头上说支持“兄弟民族自决”,实际上是在向中国施压:“如果你不让,我就不帮你抗日。”
蒋介石顶着巨大压力签署了协议,接着苏联再加了一道“保险”:公投。虽然公投说是全民自愿支持独立,结果却是100%的支持率,异议者零。这一切,都在苏联的幕后操控下进行。从此,外蒙古虽然名义上“独立”,但实际上是苏联的“附庸国”,成了苏联在东亚的一个“战略样板”。它方便苏联进驻兵力、收集情报,也能够在国际场合上扮演“道德高地”角色:看,我并没有吞并蒙古,是中国政府自己签的协议。
苏联采用了这种“明面独立、实际控制”的策略,但最重要的原因并非蒙古,而是中国。外蒙古作为一个缓冲区,给予了苏联在中国事务中插手的机会,从内蒙古的民族问题,到东北边境的部署,几乎每一个方面都能牵动中国的神经。更进一步,苏联曾数次在中蒙边境进行军事演习,这不仅是为了演练,更是为了“心理施压”。有时还邀请蒙古参与,表面是联合作战,实际上是在展示“外蒙古听我的,你敢不听话?”
在中苏关系恶化的时期,苏联甚至提出让蒙古加入华约,并暗中接触新疆和内蒙古的边缘势力,意图挑起民族分裂。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外蒙古作为基点,干预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因此,苏联表面上“放弃”了外蒙古,实际上是在为其后续的战略布局铺路。它通过保留外蒙古的“独立”,不断增加在中国的影响力。这个巧妙的“夹生饭战略”成功地让外蒙古成为了苏联在东亚的一个重要棋子,而中国则在失去外蒙古的同时,收到了一个沉重的战略警示:一旦国力衰退,甚至最偏远的领土也可能被他国觊觎;一旦外交失衡,曾经最亲近的邻居也可能反过来伤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