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是晚清名臣。左宗棠的一生对晚清造成的影响很大:建设方面,左宗棠积极参与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国防工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军事方面,左宗棠对内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西北的战乱,对外还从中亚侵略军手里夺回新疆。时至今日,人们提起左宗棠的功劳,首先会想起左宗棠收复新疆,甚至很多人至今还称赞:左公千古。
不过,左宗棠的一生也是存在一个执念的:那就是左宗棠在科举方面是失败的。为此,左宗棠在做了总督以后,还跟朝廷提出自己要科举。
1、左宗棠的仕途不顺
说起古代白丁做官,很多人会想起科举。事实上在古代,做官的途径很多:比如宋朝存在恩荫制度,也就是父亲如果到了一定的级别,那么下一代可以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取得自动做官的资格。而且级别越高,能恩荫的数量越多。宋朝时期有高官跟皇帝请求升官,并且对皇帝表示,自己不是贪图级别,而是希望能多拿个恩荫的级别,方便照顾自家人。当然皇帝对此感到理解:毕竟,古往今来,利益分配这个事情,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当然,也有的朝代存在花钱捐官的情况。
不过,宛如现在的大学学历分统招直本、统招专升本、自考、函授的差距和歧视链一样,在当代,最正统的大学本科学历就是统招直本,其余的比起统招直本,都要逊色很多。而古代做官的出身也是这样:科举出来的官被视为最正宗,其余途径的,论硬气都不如科举。
而左宗棠在发迹之前,是把科举视为自己唯一的荣身之路。但是,科举的成功率比现在农村青年考清华的录取率还低。所以,左宗棠在科举领域,几乎是屡战屡败——左宗棠的功名到举人为止,之后的考试,左宗棠几乎没有任何进展。当然,其实,在科举体系里,能考上举人的也不多——要知道,《范进中举》里面,范进考上举人之所以癫狂,也是因为有了举人的功名,阶层跃迁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2、左宗棠位高权重
清朝道光帝在位后期,洪秀全在岭南成立拜上帝会,随后没多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太平运动爆发对近代中国造成很大冲击,同时,很多人的命运轨迹也遭遇影响。
左宗棠就是典型。
其实左宗棠和传统的做题家(这里的做题家指的是除了做题啥也不会)不同,在科举的时候,左宗棠也关心地理、军事——其实我个人也喜欢地理和军事。事实上我是一个半职业投资人,在投资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常识,同时也得有军事战略思维。
所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左宗棠担任幕僚参与帮助清兵和太平天国交战,虽然这期间左宗棠的地位有所起伏,但总的来说,左宗棠还是通过参与对太平军的镇压实现荣身。到了咸丰帝在位后期,左宗棠就做到了巡抚这个级别的职务。
清朝同治帝在位初期,左宗棠开始对西北地区进行经略,在同治帝在位期间,左宗棠主要是经营西北地区(包括左宗棠收复新疆)。
不过,随着左宗棠位高权重,左宗棠对出身也有了纠结:自己虽然做了总督这个级别的职务,但毕竟不是靠科举出身的,这让左宗棠觉得是一个遗憾。所以,在清朝光绪元年(西元1875年)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的左宗棠跟朝廷表示,自己打算辞官,而理由是自己想参加科举。
要知道,科举的目的是为了做官。事实上,99%的科举出身的进士,都未必能做到总督这个级别的职务。左宗棠放弃总督身份参加科举,这摆明是舍本逐末。
并且,这也是科举制度诞生以来从没有过的情况。
3、结局
当时清朝的当家人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很清楚左宗棠此时的心理:此时左宗棠年纪一大把,身居高位,该有的都有的。唯一想要的,就是弥补人生遗憾。这一点和现在很多老年人上大学体验大学生活,为了弥补自己年轻时候没上大学的心理是一样的。
所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这样,左宗棠的一个心结才算了解。
当然,左宗棠如此在乎是否有同进士出身,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身后事:因为有了同进士的功名,自己没了以后的谥号,可能是文X公这样的,这更贴合左宗棠的需求——没有同进士出身,左宗棠很难在身后取得这样的谥号。
终究,左宗棠也需要情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