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举放榜前,王安石本应毫无争议地成为状元,但宋仁宗亲自阅卷后却愤怒不已,决定将他除名。为什么王安石,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会遭遇这样的待遇?他究竟做了什么?
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江的一个官宦世家,父亲王益在地方任职,虽官职不高,却勤勉务实,且酷爱读书,家中藏书丰富。王安石从小便生活在这种书香世家,耳濡目染,早早就培养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王益不仅自己爱读书,还常接待一些博学之士来访,家里总是气氛浓厚、知识氤氲。
有一天,七岁的王安石正在书房翻看古籍,他专心致志,时而皱眉,时而微笑,神情非常投入。这时,父亲走进书房,看到儿子如此专注,便走到他身旁问道:“你读过《汉书》吗?”王安石抬起头,眼睛闪亮地回答:“父亲,我昨天已读了三遍。”王益听了心生疑虑,因为这篇文章较为深奥,王安石如此年幼,能读懂并背诵出来吗?
于是王益要求他现场背诵。没想到,王安石竟一字不差地将文章背诵出来,甚至将其中生僻的典故讲解得清晰透彻。王益感到惊讶万分,心中暗自惊叹:“我的儿子果然天赋异禀,未来必定有大成就。”
这一事件很快在周围传开,王安石的才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每当他站在院子里背诵《论语》《孟子》时,周围总会有许多人驻足观看。村里的孩子们既羡慕又敬畏,觉得他就像天上派来的文曲星。王安石不仅博学,而且将所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每讲到精彩的部分,他便挥手激昂,仿佛自己变成了古人,演绎着千年的智慧。
不过,王安石并非只会读书。他随着父亲的调任,曾走遍了大江南北,目睹了许多社会的不公。一次,他与父亲经过鄞县时,看到衣衫褴褛的流民蜷缩在城墙根下,有些瘦弱的孩子正在啃树皮,士兵们还在鞭打因交不起赋税的农民。王安石感到疑惑,便问父亲:“为什么这些人要受这么大的苦?”王益叹了口气,回答道:“这世道一言难尽。”年幼的王安石默默记下这些情景,心中立下誓言:“我要让天下不再有饥寒!”
十六岁时,王安石随父亲来到汴梁这座繁华的京城。这里让王安石大开眼界,同时也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朋友——曾巩。曾巩被王安石的才华深深折服,常感叹:“他的文章如大江东去,滔滔不绝。”两人很快成为了至交好友。曾巩觉得王安石的才华不该埋没,于是将他的文章递给了欧阳修。欧阳修看后大为赞赏,认为王安石的文章不仅有韩愈的雄奇之气,还有柳宗元的清峻之风。王安石因此开始在京城小有名气。
尽管如此,王安石清楚,名声虽好,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科举才是通向官场的唯一道路。于是,他告诫自己:“有真才实学才能进入朝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将自己闭门苦读五年。每天清晨,他早早起床读书,夜深人静时,他依然在书房中埋头写字,桌上堆满了批注过的稿纸,饭也常忘了吃。好友曾巩曾多次劝他注意身体,但王安石总是笑着说:“如果能实现我的理想,受点辛苦算得了什么?”
二十一岁时,王安石终于参加了科举考试。穿着青衫,他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经过多年苦读,他已经将经典文献烂熟于心。当他看到考题时,毫不紧张,沉着地拿起毛笔,纵论治国之道,行文如水,笔走龙蛇。考试结束时,王安石深感满意,期待着好消息。
不久后,考官们评定王安石的文章,认为其文采非凡,见解独到,理应为状元。于是,他们将王安石的文章呈送给宋仁宗批阅。然而,当宋仁宗读到“孺子其朋”四个字时,脸色瞬间阴沉,他愤怒地将奏折摔在地上,怒斥道:“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状元?”原来,王安石引用了《尚书》中的典故,提到周公训诫幼主,宋仁宗误解为王安石的傲慢。
考官们见状,纷纷跪下解释,然而宋仁宗依然气愤,最终决定将王安石与第四名杨寘交换名次。得知这一消息的王安石感到震惊和失落,但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朝堂的复杂远非他能轻易应对。
尽管这次科举风波让王安石错失了状元,但他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几年后,当他成为改革的主导者时,或许会想起这段往事。那时的他,已经不再是一个科举中的状元,而是一个在更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的变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