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日,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接受匈牙利《游击报》采访时,谈到了她对俄乌冲突爆发原因的看法。她指出,俄乌战争的爆发并非单纯由乌克兰某些行为或美国的挑衅引起,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东欧国家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一番话一出,被提及的东欧四国立刻产生了强烈反应,因为默克尔揭示的事实是他们最不愿让外界知道的秘密。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当时,作为德国总理的默克尔曾试图通过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直接对话,寻找解决俄乌问题的途径。但这些东欧国家,尤其是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却强烈反对这种欧洲主导的对俄谈判。
默克尔认为,冲突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这些分歧未得到有效解决。她回忆道,当时她意识到局势可能会升级,因此希望通过对话建立新的外交模式。她明白,普京已经不再认真对待《明斯克协议》,而最好的办法是了解其不愿遵守的原因,并通过沟通寻求解决。 在当时,随着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集结军队,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欧洲。默克尔和马克龙认为,暴力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平对话才是最有效的方式。而德国当时购买了大量俄罗斯的天然气,且还建设了两条重要的北溪天然气管道,这为西欧国家与俄罗斯展开对话提供了经济筹码。她相信,通过经济合作和和平谈判,能够安抚紧张局势。 然而,当德国和法国提出这一计划时,波兰等东欧国家却坚决反对。除了因历史遗留问题与俄罗斯不和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的影响。波兰与俄罗斯之间长期存在领土争议,二战期间,苏联对波兰的伤害尤为深刻。战后,波兰被迫成为苏联的卫星国,直到苏联解体,才恢复了主权。因此,波兰一直对俄罗斯持敌视态度,坚决反对与俄罗斯和谈,并支持制裁。 同样,爱沙尼亚与俄罗斯的敌对情绪源自于历史上被俄国统治了三百年,直到苏联解体,才获得独立。爱沙尼亚不仅是北约和欧盟成员国,还始终保持与俄罗斯对立的立场。它更倾向于支持美国的立场,尤其是在国际事务中。 拉脱维亚的敌意则是因为在苏联时期遭受压迫,苏联解体后,拉脱维亚迅速与俄罗斯划清界限。然而,拉脱维亚对俄罗斯的敌意也导致它在能源问题上与俄罗斯纠葛,尽管它一方面试图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另一方面却因其境内的俄罗斯族人问题,始终无法彻底脱离与俄罗斯的关系。 至于立陶宛,其与俄罗斯的矛盾源于领土争议和苏联时期的不满。立陶宛曾在苏联解体前宣布独立,但俄罗斯拒绝承认其独立性,这导致两国关系长期紧张。立陶宛始终对俄罗斯抱有敌意,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积极支持乌克兰,并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推动对俄罗斯的制裁。 这些东欧国家的立场和选择,并非为了欧洲的长远发展,而是因为自身的历史仇恨和对俄罗斯的不信任,最终选择支持美国的决策。或许正是这些国家的坚决反对,使得俄乌冲突在当时未能通过和平对话得以化解。 回顾俄乌冲突的根源,默克尔的观点不无道理。当时的西欧国家由于疫情等原因,长时间未与俄罗斯进行面对面的谈判,导致矛盾积累,最终爆发冲突。从第三方角度来看,默克尔的分析是最为理性的。 如果当时东欧国家没有一味地跟随美国立场,坚持反对和谈,也许今天的局势会截然不同。尽管如此,部分东欧国家至今仍坚信,俄罗斯发动战争不仅仅是攻击乌克兰,更是为了恢复苏联式的霸权,这种观点仍然是俄乌和平谈判的一个重大障碍。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本质其实非常清晰,谁挑起了战争,谁加剧了冲突,甚至谁在背后搅局,都一目了然。然而,一些人依旧固守他们的立场,拒绝正视事实。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对此评价最为中肯:如果默克尔继续担任德国总理,或许俄乌之间的冲突根本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