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80年,西晋军队攻占吴国都城,汉末以来的天下三分局势宣告结束。不过,后世的历史学者提到此事,一般是如此评价:那就是这次大一统的含金量不高:因为西晋的统一在西晋第二代皇帝司马衷在位期间,就出现了松动——从民族视角来看,西晋后期胡人开始造反,但是从阶级视角来看,西晋末年的战乱,更可以归类为流民起义。
后世一般认为西晋的快速崩盘是因为贾南风的缘故。但其实我个人觉得,贾南风其实很大程度起到一个加速作用。
1、西晋的危机
从世界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历史都是很特殊的存在。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有个汤武革命的习惯:也就是起来造反。并且,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斗争,往往也存在攻防不断升级的情况:新王朝往往会修订前朝的漏洞,但是,新的反抗者也会发现新的漏洞。
而西晋一开始就存在三个很致命的问题:
第一,是诸侯王问题。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认为曹魏之所以垮台是因为宗室不掌权。所以司马炎册封西晋宗室为诸侯王。司马炎认为,即便是朝廷出现权臣,那诸侯王完全可以群殴消灭权臣,天下还在司马家掌握。但是实际上,诸侯王一旦做大,必然引发叛乱——之前的西汉,之后的明朝,都是例子。
第二,太子问题。司马炎的太子司马衷智力有严重问题,本来不能做皇帝。但是司马炎考虑到宗法制,最终还是决定让司马衷继位。
第三,西晋贵族骄奢淫逸,生活腐化,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压榨民间的基础上。而一旦阶级矛盾变得无法调和,大规模农民起义必然爆发。新莽时期的赤眉军、东汉后期的黄巾军,都是典型的例子。
当然对于这三大危机,司马炎倒是有想法:
第一,诸侯王问题,司马炎相信诸侯之间互相牵制,不至于发生太大的战乱;
第二,司马衷虽然智商低,但是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智商高。因此司马炎觉得,等到司马遹长大以后继承司马衷的皇位就可以,司马衷属于过渡阶段的天子。
第三,司马炎没把农民起义当回事。
2、贾南风带来的加速度
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继承皇位。当然本来摄政这个事情没司马衷的丑皇后贾南风什么事情。不过这贾南风倒是擅长权谋斗争,在贾南风的一系列操作下,外戚杨家被贾南风清洗出局,参与斗争的司马家几个诸侯王也被贾南风压制住,之后贾南风独揽朝政大权,成为晋廷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后世史书认为贾南风掌权初期,西晋也还算太平。
不过,贾南风没有后代,司马遹和贾南风之间不对付。贾南风担心将来司马遹做了皇帝,自己肯定没有好下场,于是设计陷害,弄死了司马遹。贾南风的行为,意味着司马炎生前留下的权力交接计划破产的同时,也打破了司马家实力派诸侯王对晋朝政治前景的预期,于是,司马家王爷起来造反。西晋爆发大规模战乱。而这个战乱,为西晋的崩盘起到了加速度的作用。
所以我说,贾南风对西晋的垮台,起到了加速度的作用。
但是,如果没有贾南风的胡搞,西晋就能长治久安?、
我个人觉得,答案是否定的。
3、结语
其实,不论晋朝是不是贾南风当家,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西晋的高度腐化。
高度腐化的同时,西晋贵族的骄奢淫逸生活,也必然会不断催生丧失生计、不堪压迫的流民。而流民起义不断爆发,遭逢高度腐化的晋廷,结局可想而知——存世四百年的汉朝,尚且在黄巾起义的冲击下崩盘,西晋当时的人心认同不足以和汉朝相提并论。所以可想而知,流民起义冲击下,西晋的动乱和覆灭,是早晚的事情。
比如十六国里面的成汉,就是典型的流民建立的割据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