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蒋介石策划的皖南事变对新四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新四军几乎损失了一半的兵力,其中,军长叶挺被蒋介石软禁,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和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也因叛徒出卖而相继牺牲。这次重大打击让新四军面临空前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原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被任命为新四军代理军长,负责重建新四军。为了增强力量,中央决定将八路军的部分兵力与新四军合并,挺进苏皖地区。1941年,重组后的新四军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下辖七个师,一个独立旅,兵员总数达到9万多人。陈毅继续担任代理军长,少奇担任政委,张云逸担任副军长,并兼任第三师师长,赖传珠担任参谋长,邓子恢担任政治部主任。
新四军的重建不仅使其兵力得到大幅扩展,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军事指挥官。每个师的领导人几乎都是党内最顶尖的军事人才。
第一师师长粟裕,是解放军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擅长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粟裕后来在淮海战役中指挥40万大军,与第二野战军一起消灭了敌军80万,堪称战功赫赫。粟裕领导的第一师也培育了多位名将,如叶飞、王必成和陶勇,这三位将领日后成为第三野战军的骨干力量,成为华东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悍将。
第二师师长张云逸,除了是新四军的元老,也是抗战初期的重要领导。第二师的副师长罗炳辉、政委郑位三和第5旅旅长成钧都是资深将领,其中罗炳辉更是共和国的36位军事家之一。
第三师的规模最大,鼎盛时期有3万余人,相当于一个军。师长黄克诚是一位综合能力出色的将领,有着“全能大将”的美誉。副师长张爱萍在抗战期间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后来成为海军司令员和国防部长。第7旅旅长彭明治、第8旅政治委员吴信泉、第9旅政治委员韦国清也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展现了过人的军事素养。
第四师的师长彭雪枫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毛主席对其军事能力给予高度评价。第10旅旅长刘震和第11旅旅长滕海清都是作战型的猛将。刘震后来在东北战场表现出色,是东野的主力指挥官;滕海清则在华东战场立下赫赫战功。
第五师的师长李先念,建国后成为最能打仗的师长之一。他不仅在战争期间表现突出,后来还成为正国级领导人,担任经济建设的重要职位。第五师第13旅旅长周志坚则以过人的作战能力在淮海战役中担任了关键角色。
第六师师长谭震林和第七师师长张鼎丞都是出色的政工干部,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都投入了国家建设的事业,因此没有军衔。
总的来说,新四军的七个师中,最为出名的要属第一师和第三师。第一师的粟裕是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官,而第三师的黄克诚则以全面的能力赢得了声誉。第五师的李先念虽然名声稍逊,但他的政治地位和对国家建设的贡献无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