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洪武年间的一个除夕夜,朱元璋独自一人走上了应天府的大街,身边没有侍卫陪伴。虽然是冬天,但应天城的天气并不寒冷,也没有下雪。街头灯笼高挂,处处是节日的装饰,但四周却显得异常冷清,因为大家都在家里团聚,谁会在这样一个节日的晚上外出呢?
朱元璋漫无目的地行走着,不久,他来到了衙门的门前。这里一向冷清,不常有人出入。按理说,这个时候,衙门里应该是空无一人,但令朱元璋惊讶的是,里面竟然有人,且那人似乎还在哼着小曲。
心里疑惑的朱元璋想着:“这人到底是谁?怎么今晚还有人在衙门里?难道是来偷东西的吗?”
时光回到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的消息让朱元璋悲痛欲绝。虽然后宫有其他妃子,但马皇后却是唯一一位从贫寒中陪伴朱元璋一路打拼的女人。对他来说,马皇后不仅仅是妻子,更是他内心最坚实的依靠。尽管深感痛苦,朱元璋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只能为她准备一个盛大的葬礼,并追封她一个尊贵的谥号。
然而,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的心情始终没有恢复,特别是在失去她的同时,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的成长让他深感欣慰。朱标对父亲的事业尽管有些不理解,但始终孝顺。为了让儿子更好地接班,朱元璋从小就为朱标设定了严格的培养计划,不仅请来了名师,还让他参与了政事的管理。为了培养朱标的民心,朱元璋还让他去百姓中走访,亲身经历民间疾苦。朱标因此深得百姓爱戴,成为一位合格的太子。
若朱标继续活着,靖难之役便不会发生,朱棣也不敢对大哥的皇位产生威胁。可惜,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去世,这对朱元璋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怎能接受?朱标的死让朱元璋瞬间苍老了许多,原本他精心安排的未来也随着儿子的去世而破灭。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虽然被立为继承人,但他成长的方式和朱标有很大差距。朱允炆迟钝的性格让朱元璋对未来充满了忧虑。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子又到了除夕夜。
朱元璋孤零零地坐在宫中,想着马皇后和朱标曾经的陪伴,如今却一个人度过这个节日。他的儿子们虽有意来陪伴,但不是为了父亲,而是为了皇位。妃子们也提出要陪伴他,但朱元璋看得出,她们的目的不过是想从他这里得到一些赏赐。
无奈之下,朱元璋走出了宫殿,穿着马皇后亲手为他做的衣服,独自走上了应天城的大街。街上几乎没有人,百姓们已回家团聚,街道也空无一人。朱元璋走着走着,忽然听到一阵哼唱的声音。他停下脚步,仔细一听,果真有人在唱小曲。
好奇心驱使朱元璋顺着声音走去,竟然来到衙门前。他心想,今天不是已经放假了吗,为什么还会有人在衙门里呢?
走进衙门,他看到一个小吏正坐在那里喝酒。小吏看到一个陌生的老人走了进来,以为他是个没有家人孤寡的老者,便热情招呼他坐下。两人开始聊天,朱元璋开口问道:“你怎么不回家过年,反而在这里值班?”
小吏叹了口气,说:“我担心衙门里的东西会丢,特别是每年除夕,都有传言说会有飞贼来偷东西。所以我自愿留下来守夜。”
朱元璋听后心情略感宽慰。原来,这个小吏并非盲目工作,而是出于对百姓的责任心。小吏继续讲述着:每年除夕,过去的飞贼都会来,但自从大明建立后,就再没有人来偷东西了,这让他感到安心。
听完这些话,朱元璋心中也稍微放心了。他为自己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而感到欣慰,毕竟,百姓不再忍受饥饿,也不需要通过偷盗来维持生计。喝了一会儿酒,朱元璋决定回宫,免得让宫里的侍卫担心。
临别时,朱元璋轻轻地说:“我们很快会再见的。”小吏以为这是说以后还会一起喝酒,但朱元璋的意思是:“明天我就让你上朝。”
第二天,正月初一,百官纷纷前来给朱元璋拜年。朱元璋命人把昨晚的那名小吏带到皇宫,所有人都不解发生了什么事。这位小吏战战兢兢地进入宫殿,心里担忧自己昨晚言辞不当,可能惹怒了皇帝。但令他意外的是,朱元璋不仅没有责罚他,反而讲起了他昨晚守夜的故事,夸赞他有责任心。
大家听后纷纷称赞这位小吏,而朱元璋却给了他一个意外的奖励——他直接将这个小吏升任为知府,位列正三品,从一个普通小吏一跃成了地方的高官。这一举动让所有人都对朱元璋的英明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这一故事让人看到了朱元璋的人性的一面,虽然他有时被认为是个严苛的帝王,但从这次的行动来看,他也有宽厚和明察的另一面。或许,朱元璋的历史形象被过度美化或污名化,但至少在这一时刻,他展现出的不仅是皇帝的权威,还有对有责任心之人的奖赏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