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一篇文章中提到1939年5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高敬亭因不服从军部指示而被枪决。高敬亭在此之前对皖东地区的战术部署有疑虑,最终被新四军军部决定枪决。根据《邓子恢传》中的记载,高敬亭是在1939年6月4日被捕,随后的三天内,近千名指战员参加了对他的公审大会。在会上,邓子恢主持会议并决定对高敬亭处以死刑。高敬亭在临刑前,镇定自若地向在场的人表示他是忠诚的共产党员,并希望家人能将孩子交给人民抚养。当天早晨8点,他从容就义。
高敬亭的背景并非简单,出生于贫困家庭,在革命前为一名杀猪匠。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后,他加入了红军,并在其后的一系列战斗中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他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红25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并成功领导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高敬亭领导的部队在多次战斗中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成绩,这为中国革命贡献了重要的军事思想。
然而,高敬亭的最大问题在于他过于专横独断,尤其在与中央失去联系后,他开始倾向于单方面决策。在加入新四军后,他与上级产生了严重矛盾,尤其是在1939年他拒绝执行中央东进皖东的指示,导致他与戴季英发生冲突,并发生了“新开岭事件”。高敬亭的这一系列决策导致了部队的分裂和不必要的损失。
尽管如此,杀害高敬亭的决定仍然引起了后人的争议。高敬亭死后,徐海东曾指出他虽然在执行错误路线时犯了错误,但并非反革命。毛泽东也在七大期间对高敬亭的死提出疑问,认为他忠诚于革命。最终,1977年,经过38年,关于高敬亭的冤屈得到了平反。
这篇文章通过详细的历史背景和高敬亭的一生,展现了他作为革命者的复杂性:既有不可忽视的贡献,也有不能回避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