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沙俄是列强中最为特殊的一个。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尽管清朝和沙俄几乎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但沙俄却是从清朝手中夺取领土最多的列强。
虽然清朝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战争中败北,割地赔款似乎可以理解,但沙俄和清朝之间并没有发生过像与其他列强一样的激烈战争。除了1900年沙俄入侵东北,其他时刻两国并未有直接的军事冲突。而即便如此,这次入侵时,清朝也没有割让领土给沙俄。
清朝的北部边疆由几位将军管辖:东北由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负责;外蒙古和唐努乌梁海由乌里雅苏台将军负责;新疆则由伊犁将军管理。其他地区则由九大总督负责,如直隶总督(河北、天津)、两江总督(江苏、江西、安徽)等。对于没有设将军、总督的地方,巡抚负责管理。例如山西、山东、河南等地。这个管理体系在当时看起来是较为完善的,尤其是对边疆的管理较为严密。
然而,从1858年起,沙俄开始了对清朝的南侵。沙俄的目标是温暖的海岸线和更为优越的土地。中国几千年来最大的威胁一直来自北方,清朝时期亦是如此。因为沙俄的野心与中国接壤,领土争端是无法避免的。
在1858年到1860年间,沙俄利用英法和清朝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机会,通过逼迫清朝签订《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从清朝手中夺取了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俄几乎没有动用军事力量,完全依靠外交威逼与利诱达成协议。
到了1864年,沙俄再次逼迫清朝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划定了西北的边界,清朝再度割让44万平方公里。1881年,虽然双方因伊犁问题差点爆发战争,最终还是通过《伊犁条约》解决,沙俄又从清朝手中获得了外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如此一来,沙俄在没有实际战争的情况下,获得了1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是,清朝与沙俄也确实曾有过正面交锋。除了西北边界的争议,沙俄在1900年趁着清朝忙于应对八国联军时,出兵17万占领东北。此时清朝的东北防线仅有5万守军,且许多清朝将领选择投降,只有黑龙江将军寿山坚持抵抗。可以说,这场战争注定没有悬念。清朝此时已经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士气低落,面对沙俄的侵略,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如果换作早些年的清朝,像左宗棠时期,或许沙俄入侵时,清朝的反应会更强硬。那时清朝的军队刚刚平定太平天国,士气高涨,洋务运动成果也有所显现,军队装备了更为先进的武器。
然而,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朝与沙俄关系发生了变化。沙俄帮助清朝从日本手中收回了辽东半岛,并承诺与清朝合作共同防御日本。清朝的亲俄派代表,如李鸿章,因而得到了重用。然而,沙俄在东北的动作却越来越大——修建铁路、设立银行、建立学校、修建教堂、开矿砍伐,逐步将东北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1897年,沙俄甚至强占了旅顺,建立了海军基地。虽然沙俄单纯占领旅顺对其利益有限,但一旦控制了整个东北,连接俄罗斯本土与旅顺,才有可能发挥更大的战略价值。因此,沙俄打算彻底吞并东北几乎成了定局。
然而,清朝的亲俄派依然抱有幻想,认为沙俄会遵守协议,且认为沙俄不可能继续扩张。可惜,沙俄最终还是在1900年出兵17万,趁乱占领东北。此时的清朝已经没有力量再抵抗,很多将领选择了投降,整个东北陷入沙俄的控制。
尽管沙俄一度在东北扩张,但清朝并没有正式签署割让东北的条约。沙俄也没有完全占领东北,世界各国的目光都集中在这场侵略战争上。由于沙俄没有足够的理由为其大规模出兵辩护,清朝坚决拒绝签订割地协议。若当时清朝表现得更为强硬,或许沙俄也不会那么轻易地侵略领土。
例如,关于帕米尔高原的争议。1884年,中俄就此地区签订了《续勘喀什噶尔界约》,明确划定边界。然而,到了1892年,沙俄再次入侵并占领了中国2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尽管后来的苏联继承了沙俄的遗产,但这一地区的争议仍未得到解决。
另外,沙俄还觊觎唐努乌梁海这片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11年,沙俄在清朝即将灭亡之际,煽动唐努乌梁海地区独立,继而在清朝灭亡后占领了该地区,直至苏俄时期将其并入图瓦共和国。
再者,半个黑瞎子岛的问题。这个岛屿位于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的地方,按理说与俄罗斯并无太大关系。但1929年,苏联在控制中东铁路后,悍然占领了黑瞎子岛,直至俄罗斯才归还部分领土。
总的来说,清朝在面对沙俄时,缺少了一份勇气和气势。每当沙俄强硬来压迫时,清朝总是选择妥协,缺乏反击的勇气。这种软弱的态度导致了沙俄的进一步扩张。如果当时清朝能在谈判桌上展现出更多的决心和坚定,或许历史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