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许多人都认为司马懿会趁着蜀汉的虚弱,迅速发动攻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司马懿竟然整整十五年都没有出兵攻打蜀汉。那么,为什么他会选择耐心等待,而不是立即发起进攻?是心软,还是有其他深层的原因?
诸葛亮的去世,直接导致了蜀汉政治和军事上的重大变化。五丈原的悲剧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特别是对于蜀汉的内部影响。诸葛亮一生掌控着蜀汉的军政大权,他不仅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甚至对许多小官的任命都亲自过问。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失去了最强的智囊,朝廷陷入了权力的真空。各方势力开始角逐,争夺话语权,而继任的姜维虽然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但威望远远不及其师。加上朝中大臣的互相倾轧,以及军中将领的不同声音,蜀汉的决策陷入了混乱。内部的分歧严重影响了蜀汉的军事决策,也导致了蜀汉原本严密的防御体系开始松动,边境的防守不再像以前那样严谨,军需物资的调配也失去了高效。
然而,在所有人以为司马懿会趁机攻打蜀汉的时候,辽东却爆发了一场震动整个朝廷的叛乱。公孙渊自立为燕王,率领十五万大军叛乱,情况极为危急。曹魏皇帝曹叡深知事态严重,急忙召见司马懿,命他亲自北上平叛。公孙渊不仅与东吴勾结,还雄心勃勃地觊觎帝位,这对曹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更糟糕的是,公孙渊占据了辽东,控制了通往高句丽的贸易通道,对曹魏的经济命脉形成了威胁。为了平定这场叛乱,司马懿亲自率军,冒着严寒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与此同时,曹魏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也愈演愈烈。曹爽,曹真的儿子,虽然能力不强,却野心勃勃,试图独揽大权。这场权力博弈让司马懿不得不放下对外战事,专心应对朝廷内的复杂局势。为了避免正面冲突,司马懿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开始了漫长的蛰伏期,等待着最佳的反击时机。他表面上示弱,但实际上暗中积蓄力量,培养亲信,将自己的人马安插在朝廷各个重要部门。他深知,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比外部战争更加复杂和凶险,需要耐心和智慧。
司马懿的政治智慧不容小觑。从曹操时期起,他就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敏感性。在曹操的疑虑下,他小心谨慎,成功打消了曹操的戒心。进入曹丕的麾下后,司马懿更是通过恰到好处的表现,逐步赢得了信任。在与诸葛亮的对决中,他始终稳扎稳打,避免了过于冒进。正是这种深藏不露的性格,帮助他在乱世中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更重要的是,司马懿清楚地认识到,蜀国的存在对他而言其实是有利的。蜀汉一直作为曹魏的威胁,司马懿可以借此维持自己的军权。他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始终保持谨慎,以蜀国为借口,保住自己的军事实力。通过巧妙经营与蜀国的微妙关系,既不让蜀汉过于强大,又避免彻底消灭对方,确保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他时而故意放任蜀国的小规模进攻,借此强调边境防御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司马懿的政治手段和耐性,为他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他的等待并不是怯懦,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部署。十五年的耐心等待,最终使他在时机成熟时,能够以绝对的优势完成自己最终的布局,彻底掌握了曹魏的权力。